419 统一认识(下)(1 / 2)

加入书签

尽管皇后沒有总结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此的结论。但是她的话中却表达出了这样的意思。任何事情光想不试着去做是搞不明白的。要经商你就得把钱拿出來开始做买卖。要种地你就得把泥土捣细撒下种子。就算小朋友要学习游泳。也得先从脱光衣服跳到水里去扑腾几下开始。

天启认为皇后说的有道理。转头见冯思琴正在旁边若有所思。于是问道:“你在想什么呢。”

冯思琴皱着眉头说:“皇后娘娘说得有道理不明白就要试一试。但臣妾总觉得其中有什么地方不对。”

天启“哦”了一声问:“你觉得哪里不对。”

冯思琴说:“无论哪一级官吏都要听从朝廷的旨意。因为他们都是朝廷同意才被任命的。假如今后的官吏都由百姓推选。他们还会听从皇上的旨意吗。”

天启说:“这个好办。推选出來的人还要经过朝廷同意才能任命。保证所有官员必须听朕的旨意。”

冯思琴说:“如果上下的意见一致还好说。假如有了分歧比如说百姓选的人朝廷通不过。会不会引起百姓的不满。这些就不说了。最让人担心的是皇上开始说的那几类人都不是什么善类。他们如果满意了其他人可能就要难受。”

皇后接口道:“是啊。帮会里的人是些什么人。本來就是目无王法的江湖人物。他们要是制定政策该带坏多少人。臣妾虽在宫中也听过‘要当官就要先造反后招安’之类的话。皇上也不喜欢天下都是些梁山好汉吧。泰西人就更不说了。他们來我大明白吃白喝就够了。怎么还能让他们作主。他们远來是客就该本份些。谁见过客人在主人家作威作福的。商人本身就是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当了官恐怕天下都是见钱眼开之辈了。”

天启见她们把这些人说得一无是处。想了想问道:“那读书人呢。他们久读圣人书总是善类吧。”

皇后说:“皇上去年开了两次恩科。凡是参加科举的几乎都有安排。那些闹事的要么是不学无术之辈要么是不满意朝廷安排之人。真才实学沒多少小聪明倒是层出不穷。怎么会是善类呢。水浒里的吴用随贼造反。三国里逼迫汉献帝退位的大臣些也是读书人。读书人做起坏事來比一般人更坏。”

天启听了皇后的话有些哭笑不得。问道:“照你这么说这些人都该抓起來了。”

皇后说:“抓与不抓臣妾不敢说。不过皇上要小心朝中那些大臣。皇上把朝中大事交给他们。而出了问題他们在干什么呢。最后还是得让皇上操心。开始皇上还说信王都生白头发了。可见这帮人把皇上的亲兄弟累成什么样了。”

皇后这话倒是提醒了天启。自己成立监政院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帮信王把把方向给些支持和帮助。怎么刘宗周和徐光启都不表态呢。民选官只是一个开头。接下來百姓们还要不住地提意见提要求并形成制度。这样做虽能最大限度开发民智和民力但就像是在玩火。一个不小心就会烧到自己身上來。虽说军队可以作自己的后盾不怕翻了天。但是总不能一个不满意就抓人杀人吧。必须得有个温和一点的控制场面的手段。

一般來说除了武力外控制百姓的就只有思想宣传和经济手段。能哄就哄能骗就骗实在不行给点恩惠就能解决问題。现在闹事的人正是商人和读书人还有宗教人士和江湖骗子。论起骗人和施恩都是经验丰富之辈。看來不能用平常手段來办。天启也知道自己的智慧不算什么。所以成立了圣学院和博学院。想这些人都是聪明人中的聪明人。有思想有经验还有手段。现在不说话恐怕另有隐情。应该想办法让他们说出心里话。

天启见皇后和冯思琴都对闹事的人沒有好看法。想了想说:“人无完人。把这些有缺点的人都改变成圣人朕还做不到。也沒有那个时间等满朝都是圣人。必须把这些有缺点的人都用在合适的地方。无论他是在江湖还是在朝堂。只要他不造反就是大明的好百姓。你们开始把这些人都挨个评论了一番。好像他们身上都有些这样那样的问題。那么有沒有什么办法去解决问題呢。只提出问題不解决问題可不是一个好习惯。”

冯思琴说:“其实也不是沒有办法。只不过我们常年在宫中眼界有限。想的办法都跟自己做的事有关。皇上最好还是要问朝中大臣。他们读的书多经的事多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正是该用的人。”

天启奇怪地问:“你们开始还把读书人贬得一文不值。怎么现在又开始推崇读书人了。”

冯思琴说:“皇上开始不也说了吗。沒有圣人就把普通人用在合适的地方。就像沒有美玉佩戴挂块青田石也能压衣服。”

天启想了想说:“既然如此朕就听一听你们的看法。你们不是圣人朕也把你们看成青田石。只不过在朕心中你们这两块青田石比任何美玉都可爱。”

天启的话把皇后说得大为高兴。抿嘴一笑道:“皇上真会夸人。不过臣妾只会贬低人不会说怎么办。还是让冯慧妃这个女诸葛來说吧。”

冯思琴说:“娘娘过谦也过奖了。臣妾就试着说一说自己的看法。这两年因为皇店经营得好所以又开了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