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运筹帷幄(下)(1 / 2)

加入书签

先是陈奇瑜的大致构想。然后是侯恂的具体规划。两人说的都很合天启的意。天启听了不住地点头。偶尔想到什么时还跟孙承宗低声交谈几句。孙承宗和张维迎高第等人也很是满意。

洪承畴这时候又说道:“皇上。听了陈奇瑜陈大人和侯恂侯大人的话。臣明白了大家都赞同守备部队轮番作战这一方案。根据各人意愿分化现有部队。让战斗意志强烈的人经过与敌人的战斗逐渐成为能打硬仗的主力部队。让战斗意志薄弱的人成为一支搞建设的力量。今后不打仗了也可以在全国修路建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一是逐步废除土司制度。消除不稳定因素。另一方面是整顿军队。让军队恢复战斗力。不知道臣说得对不对。”

天启点头说:“洪大人说得不错。唯一需要补充的是整顿军队还要逐步废除军户世袭这一规定。将军的儿子也许只会

谈风花雪月。农户的后代说不准有指挥千军万马的天赋。世袭军户这一套不能再搞了。必须要根据各人的兴趣和能力來。军户民户可以互转。洪大人对此有什么好建议。朕知道你喜欢从另一角度看问題。这种思维方式朕比较喜欢。”

天启的话是有所指的。当年天启要推行年龄限制级别。还有武将和文官地位平等两件事。洪承畴当时当了搅屎棒的角色一顿大搅和。生生掀起了一场大波澜。最后还是天启作了部分让步才使事情平息下來。不过后來天启也沒有怎么惩罚洪承畴。因为他觉得此人眼光独到说得有道理。有眼光敢违上的人用好了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当然用不好就是根刺头。

洪承畴明白天启的意思。他说:“军户民户如何互换臣沒有好主意。想來是既要凭其自愿但也不能像换衣服那样随意。皇上说臣喜欢从另一角度看问題。意思就是说臣喜欢跟大多数人唱反调。那臣就大胆再提点反对意见。奢崇明和安邦颜叛匪盘居在四川、贵州、湖广等省交界处。向北可攻泸州、重庆、成都。向南可攻遵义、贵阳。向东还可以骚扰湖广边界各地。他们盘居的地方山高路远水险林密。朝廷要去平叛几十万军队的粮食补给该怎么办。”

天启听了点头说:“是啊。这是个大问題。洪大人有什么好建议。”

洪承畴摇头说:“臣只是想到了这事。怎么解决还沒想到。叛匪都是当地人。解决粮食和后备兵源等问題都好办。朝廷的军队都是外面來的。什么都得自己带。大家还说要轮流替换着整顿全国的军队。北上南下东进西退的可以说是劳民伤财还不定能建功。不解决粮食补给运输的问題臣怕朝廷最后被叛匪拖垮。”

听了洪承畴的话大家都在沉思。军机大臣王永光不高兴地说:“平叛平了六年都沒平下來。道路难行补给难运是最大的原因所在。假如沒有这些问題也轮不到我们在这里商讨。相信秦良玉和朱燮元早就平完乱了。洪大人能说点有用的吗。”

洪承畴说:“粮食运输问題是沒办法替代的问題。在外面还可以用银子发饷。让士兵们向当地百姓购买粮食。但在叛匪盘居的水西、永宁、赤水卫等地。普通百姓的粮食都不够吃。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从贼造反。当地买不到粮食就不能用发饷银代替发粮食。毕竟银子不能拿來啃着解饥。下官只是想到这个问題。认为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題一切都迎刃而解。好过围困着叛匪好几年却一直不好下手干着急。”

见洪承畴和王永光又争论起來了。天启突然觉得这个洪承畴像是个哲学家。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吃饱了沒事干就成天想些希奇古怪的事。比如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怎么样才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等问題。这类人人称其为思想家。一般來说思想家都是提出问題并要解决问題的。但有一种思想家只提出问題但不负责解决问題。人们把这些需要后人为其擦屁股的思想家称为哲学家。哲学家只提问題不解决。使其眼光更独到也更毒。社会也离不开他们。

既然洪承畴想当哲学家。天启就需要找人來当负责解决问題的思想家。他说:“洪大人的问題很有价值。大家都说说怎么解决吧。朕曾经听人这么说过。对一个难以解决的大问題。我们可以把它分成几个小问題。朕听了这话后觉得有道理。一头猪我们一顿吃不完。把它杀了腌好慢慢吃也能吃得下。”

孙承宗笑道:“皇上说得有道理。我们今天就想想怎么像杀猪割肉一样把大问題分为小问題吧。”

在军务院军参处了。张祥安是个很自负的人。见陈奇瑜和侯恂都小露了一下身手。洪承畴也因为能提出关键问題得到天启肯定。于是忍不住说道:“皇上。臣以为运输补给的问題也可以结合整顿军队來。朝廷的军队有几百万。但能征善战者少之又少。整顿军队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这些人除了会打仗想打仗的人外。都可以拉去先学习怎么修桥补路。为军队的粮食补给尽自己的力量。”

天启想了想问:“你的意思是会打仗想打仗的人跟你大哥学习山地作战。不想打仗的人现在就交给赵率教让他们修路运粮。”

张祥安说:“是的。叛匪盘居的地方虽说是山高路远道难行。但东边的湖广和北边的四川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