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蒙冲谈画面塑造(2 / 2)
重复。?因为缺乏作者创造的过程,依赖读者的再创造,对,色色,清朝人的这个概念,被大量的辫子戏在你脑海中强化,同一个人阅读同样题材的内容,最后自然会觉得重复,以至于再无阅读的乐趣。?上面所讲的是我讲得前半部分?下面我也想抛个砖,谈谈创新画面到底该怎么办?这个,不透彻,只是个人感觉而言?大家不要砸我?我们再来看起点的一本书。?“一个老者站在山头,面朝东方,在他的脚下,是一片不见底的石崖,云雾霓生,而他抬头东望,满天繁星闪烁,杂乱无章,只有在山上这个老者眼中,那些看上去毫无关系的星座却以一条条诡异的曲线连系在一起,慢慢的,形成了一张张古朴的图形不断运转,星图之中,星辰起落,不住变幻,连带著整张星图也变化了起来。”“三十二张星图之内,包围著一张奇怪的星图,在整张图的最北方,北极天那边的一颗,竟然硕大如紫,独一无二,只是此刻光芒却十分黯淡,七颗亮大如钻的星星围绕著它四季旋转,反观它对面相对而立的一颗五芒星,却呈现出一种妖异的惨红之色。”?这段观星的描写,大家觉得怎么样??我相信作者很努力,他的描写也很到位,但是看完这段文字,大家有什么直观的想象没有?反正我没有?作者这么两段的描写,回到我的脑海中的,只剩下两个关键字我刚刚上半部分说的,其实观点就是,利用熟悉画面的还原,等于是放大了你文字的作用?一个关键字,扩大为一整段?。而这位作者,所做的是在缩小文字的作用?两整段话,只剩下两个关键字?我不是否定这种写法啦我今天要讲得是画面感,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这段画面我稀里糊涂?在我的认知里面?,观星的重点,在观,而不是在星,这年头谁也看不懂星星?我觉得我们要写的话,会着力在老者身上,因为观星者的反映,是我们能够理解的,星星的图像,是读者不能理解的,而观星者的反应是一个旧的元素?这时我个人意见哦?俺是觉得,这不是一个成功的画面而已?,是在旧元素当中,添加略微的新元素作为对比,新元素是新鲜感,而旧元素是熟悉感,实际上,不可能有完全新的画面?即使再最具突破性的大师笔下,也是以人所能感受的画面为基础来描写的。?我一直在找一段,描写外星景象的,我觉得那段挺能说明俺的问题,作者所描述的,是大家都看不到的外星景象,但此人把框架收到了同样的感受里面,但此人把框架收到了同样的感受里面,这玩意太难表述了我举几个过往比较成功地新画面的例子?大家想一想仙侠的兴起那段时间,大批量具有武侠阅读体验的读者,已经厌倦了武侠小说当中真刀真枪的拼杀?,--于是,剑光扬起,翱翔于九天之上,这画面惊艳吧?这当然是从传统文学当中汲取的新元素?,但请考虑一下当时的阅读体验?那一代的读者,是读金庸长大的?仙侠的故事里面,人物、背景、衣着有没有什么不同??他唯一炫花人眼睛的,只是划过天际的剑光,仙侠的成功,他的画面创新的成功,是基于庞大的武侠群体,大部分元素都是旧的,只有一个元素是新的?再举一个例子,穿越……?历史故事很多人爱看的,但是模式太旧了,画面太老了,疲倦了?穿着衬衫一脸迷蒙的青年宅男,站在古装美女跟前?,其实整个背景未变,但这一个新元素立刻颠覆了画面的效果。大家想想,你所依托的庞大群体,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有没有厌倦了?如果没有,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走跟随的路子,如果厌倦了,他的主体是什么??我们可以加入的新元素是什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