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佛经中的譬喻(1 / 2)
佛经中的譬喻
譬喻是梵文“阿波陀那”的意译,意思是以了知之法,显未了之法。譬喻一方面暗示了佛理的深奥;另一方面又解构了佛理的深奥。
佛陀是一位非常善用譬喻的圣者,在《中阿含业相应品波罗牢经》第十文中有:“波罗牢伽弥尼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昙所说极妙。善喻善证。”
这位居士向佛陀请教,世尊用了许多设问法来举例为其解答,他不禁讶异世尊是如此的巧譬善喻,因而赞美世尊是“善喻善证”:善于利用譬喻、善于举例说明。世尊自己也常讲:“汝今后听我说譬,其智者以譬喻得解”,这是在《杂阿含》卷四十二中说的。
在《法华经》卷二的譬喻品内也提到:“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有智者以譬喻得解”,在佛陀说法时,若遇弟子不懂的,佛陀就会用譬喻的方式,来带领弟子、教导弟子,使其了解佛陀的智慧及悲心。
由此可知譬喻在佛理的诠释上,是能不能够契入佛心、了不了解佛心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
《大智度论》内提到:“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着故。”譬喻并不是佛法论议的本身,而是为了庄严论议,藉譬喻来解释义理,使人经由譬喻而了解、而悟入。《大智度论》还提到:“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譬喻本身就像要上楼的梯子,借着这个梯子,使众生得入佛法的堂奥。
譬喻也像是包裹着苦口良药的糖衣,为的是使人易于服下。因此众生难以理解的佛法,就需要用譬喻来使人明了。《大智度论》卷卅五:“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就是形容这个譬喻的。
譬喻本身具有几种作用:第一能够使人集中精神,引起学习动机。《阿含经》中数度提到,佛陀与比丘们在树下打坐或在山林经行时,佛总是随机利用身边的事物来教导弟子。
有一回众弟子跟着佛陀在树林里打坐,佛陀随手抓起一把树叶,问比丘说:“是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地上的树叶多?”就在众弟子集中精神准备回答这个问题时,世尊趁机开导弟子:“我所说的涅槃寂静之正法,如同我手上的树叶这般少,一切世间非饶益的非法,就如同地上的叶子那么多。”
又有一次,佛陀与众弟子在经行,世尊随手用指甲抓了一下泥土,问弟子:“是指甲上的土多,抑或大地上的土多?”弟子回答:“大地土多。”佛陀便开示弟子:“你们要好好修行,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由此可知,譬喻能使人进入某一种情境,专心、投入地学习、思考,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譬喻,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佛经中一则有关于**的譬喻。大意是说有一位有钱人,一日心血来潮,想养只小狗。动了这个念头之后,他便到街上去买来一只小狗。
这只小狗在有钱人家里长得很快,不久便长成一只强健、凶悍的大狗。这位有钱人起先是很高兴,但是到后来,他发现这条狗的眼神有些不太对劲儿,阴阴的,透出一股吓人的凶光,他心中一惊,这不会是……不会是一头狼吧!于是他即刻买来一个铁笼,把狗关起来,并请动物专家来鉴定,最后确认──这的确是一只狼。这位有钱人惊出了一身冷汗。
这只是一个偶然的事件,然而有一种名叫“**”的动物,会在我们的心中成长,“**”的意念微细的时候生动可爱,你对它没有戒心,甚至好奇难耐。可是待它长大,一旦大到你控制不了的时候,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狼,咬伤了他人也更加咬伤了你自己。这个譬喻是以浅喻深,以具体喻抽象来说明教理的。
《阿含经》中佛对欲的性质以譬喻论述,真是一针见血:“若比丘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比丘当知: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鸲鹆,饶诸音响;欲无反复,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冢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欲无厌患,如饮咸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村;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对抽象难解之理,譬喻也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不只佛自己说譬喻,有时连弟子们也会主动要求佛陀说譬喻,如弟子问佛,过去有几劫?一劫有多长?佛即回答:“我能为汝说,而汝难知。”弟子即要求佛:“可说譬乎?”
佛还告诉弟子如何在修行的急切与懈惰中取其中道,《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处中得道》,即以琴弦之急缓为一个巧妙的譬喻。
“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心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则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