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1 / 1)
李振海同宫主一同返回龙阳湖紫龙宫内,过了一年,宫主产下一子。又过了数年,新中国成立,中华一统,中土已再无兵火征伐之苦,人民安居乐业。李振海看天下太平,心中思念母亲,随与宫主商议回家去侍奉母亲。
宫主说:“身为儿女,理应孝敬父母,侍奉双亲,此天之理也。”李振海见妻子答允此事,心中大喜,立马便去和岳父商量此事。龙阳龙王极口赞成,随简单收拾起行囊,抱了幼儿,三人一同回转家乡。
李庄此时已经解放,村里土改也已完成。这几年,李振海的母亲,一个妇道人家,只有出的,没有进的,生活艰难,虽赶回了八头驴子,家里也有些积蓄,但架不住,今天打仗,明天催粮,后天派款,村里的村长,乡里的警察局长,明里欺负她是一个****人家,摊派的数额比别人家都要多出一倍,虽说家里的本家和他二叔都想帮她,但时势动荡,自身尚且难保,日食艰难,有了上顿没下顿的,又哪里顾得上照顾她娘俩。还未等到全国解放,家里已穷得只剩下一亩田,五间祖上留下来的瓦房了。
虽然生活困难,但她对女儿的教育一点也没放松,一直省吃俭用,供李金花在学校读书。不料李金花年纪大了,学得知识多了,对国民党的贪污、**极为不满,竟约了几个同学投身革命了,走时只托人给母亲留下书信一封,便音讯皆无了。李振海的母亲哭了几场,倒也无可奈何。幸得龙阳龙王常来看望她,劝她在这几年内尽散家财,将来以避祸。又算命说李金花有旺夫之相,乃大贵之人,不必担心。李振海的母亲见亲家公如此说,方才放下心来。果然不几年闹土改,划成分,因他家家财将尽,只划了一个中农,李金花也托人送信来说,自己在军队很好,如今在东北嫁了一个老红军,竟是一个师长。李振海的母亲耳闻目睹,方才拜服亲家公的先见之明。
待李振海携妻、子一同回来,李振海的母亲真是喜从天降。高兴的不得了。李振海回到家,对村里人,只说是因打死了汤二歪蛋,在外避祸,流浪乞讨为生,后来在大上海给人打临工,在流浪中遇到宫主,两人情投意合,所以结为夫妇。因看到天下太平,所以一同回来。村里、乡里虽有人怀疑,有心去追查一番。但不久李金花随夫婿一同回家探亲。她那夫婿乃是十几岁便参加红军的老干部,官拜师长,为人极是正派,年纪倒大了李振海五六岁,虽是南方人,个子也不太高,但是倒也眉清目秀,身材匀称。回村后对上孝敬父母,对李振海也恭敬有加。村里人谁敢去查解放军师长的大舅子。因此此事也就不了之了。相反还大力巴结李振海,安排李振海在村里小学当了校长。从此李振海带着宫主便在村里安心住了下来。
我坐在病床前,听奶奶讲完话,默默无语。奶奶是一向善于于讲故事的。自打我小的时候,就常向我讲一些天仙配啊!七仙女啊!哪叱闹海呀,济公活佛传呀,等等一些神和鬼的故事。我小时候常坐在奶奶怀里听得津津有味。没想到今天奶奶病重又编了一个这么精彩的故事。还把我那去世才几年的爷爷李振海和她(奶奶的名字中彩霞)编入其中。我可是一个学过科学文化知识,受过唯物主义教育的人,又怎么会相信这些神话故事?但此刻我又怎么能打断奶奶的讲话,所以认认真真听奶奶把故事讲完。
奶奶把话讲完,有些累了,躺在床上大口的喘着气。我正要说话,门被推开了,姐姐提着一个大塑料袋和暖水瓶走了进来。她把塑料袋放在桌上,说:“李涛,饿了吧,我刚从外面饭店买回来的,今天停煤气,医院里厨房没法做饭,我只好跑到外面,走了十几家饭店才找了一个手艺好的小饭店做好。”说着将塑料袋打开,拿出一袋青椒炒肉丝和一大碗面放在我面前。我此时也真的有些饿了,自早晨到现在,我就没有吃过一口饭,所以拿出来,风卷残云般的吃起来。姐姐慈爱的看着我吃,又说:“我下去的时候碰上了你二姐,她和爸爸先回村去了。今夜就由我和你守着奶奶吧!”
“不用了,”奶奶突然大声咳嗽地说了起来,“一会儿你爸爸就会赶回来,今夜你回家去好好睡一觉,明天再来。这几天,你没日没夜的守着我,也累坏你了,该好好休息一晚才是。”奶奶结结巴巴的说完,又大声咳嗽起来。姐姐连忙走过去,给奶奶轻轻的抚摸着她的胸口和后背,让奶奶慢慢平息下来。
“只是李涛,是个男孩子,在家里饭也不会做,笨手笨脚的,他能行嘛?”姐姐不无疑虑地说。
“没……没事的……”奶奶轻轻喘着气说:“还有你爸爸呢?再说我也想和涛儿多呆一会儿。”
“好吧!”姐姐无可奈何的答应道。但可以看出她心中还有些不放心。
门外又传来了几声断断续续的敲门声。奶奶瞅了姐姐一眼,笑着说道:“你那位又来了!”
姐姐涨红了脸,大声说道:“进来,就是了,只管敲什么门。”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戴着眼睛,文质彬彬有青年走了进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