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德第九(存亡和取舍之二)(1 / 3)
原文:
昔季康子问五帝之德于孔子,
孔子曰:“天有五行,木火金水
及土。读零零小说分时替化、育以成物。
五行更王、终始相生、亦象其义。
解说:
中国文化中间有一个东西一直让我觉得很玄妙——24节气,你说咱们的老祖宗是怎么把这世间最玄妙的“预言”这个东西放进了老百姓最日常、最普通的生活中间;用了几千年居然还没问题,还那么准确。我真是越长大越觉得这些历经时光考验的智慧了不得,要不怎么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呢”,咱家里可是有无数的经典智慧搁哪儿呢。
所以,这一章开头的时候就用了孔子他老人家的一段经典论述来强调咱们这份智慧的珍贵。同时,也就引出了这一章的核心——顺应和取舍。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说法:中国的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老板文化!对这个说法老男人的观点是四六开。六成同意,是因为确实中国文化中的“家天下”确实已经深入了我们太多人的灵魂,我认为这基本上是趋势了。另外那四成是什么呢?是对人性中不确定性特质的担忧。
正因为老板文化太深入人心,这个“担子”就会变得太过沉重,重到压垮太多人的肩膀,还是用案例来告诉大家把:
案例二:“巨人”的故事
记得曾经有一本书在商人圈里曾经很红,书名叫《大败局》;主要是分析了有一些曾经在华夏大地红极一时的企业怎样崛起又怎么黯然离开舞台的案例,里面很多蛮好的内容我至今还有比较深的印象。
写到这里我突然有个想法,不知道能不能在有朝一日得到验证:咱们今天案例的主角的书房里会不会也摆着这么一本?嘿嘿,想想就觉得蛮有意思的。因为这位主角正是书中的那几家企业中一家公司的老板——史玉柱先生。
1989年7月,史玉柱先生带着他本人独立开发的汉卡软件和“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软盘(那时候还用的3。5英寸存储软盘),来到了深圳。由于受到当时深圳大学一位在科贸公司兼职的老师的赏识,他得以承包了一个电脑部。当时,除了一张营业执照和4000元钱,史玉柱一无所有。为了买到当时深圳最便宜的电脑(要8500元,现在可以买苹果了),他以加价1000元为条件,向电脑商获得推迟付款半个月的“优惠”,赊账得到了平生第一台电脑。为了推广产品,他用同样的办法“赊”来广告(用电脑做抵押),在《计算机世界》上以先打广告后付款的方式,连续做了3期1/4版的广告。当时《计算机世界》给史玉柱的付款期限只有15天,可一直到广告见报后的第12天,史玉柱分文未进。就在关键时刻,第13天出现了转机:他一下子收到三张邮局汇款单,总金额1。582万元!先人一步的思维方式,让史玉柱迎来最初的成功:两个月后,他银行账上的金额达到了10万元。他继续把钱投入广告中,边扩大影响边卖汉卡,4个月后,仅靠卖M-6401产品就回款100万元,半年之后回款400万元。
说到这里会有一种感受,正所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史玉柱先生的“第一桶金”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过很多。当时有一句话:遍地都是钱、就看你敢不敢去捡..很明显,史先生是敢捡和会捡的。
那个时节就像是在计划经济转变为改革开放的春天,万物生发、勃勃生机,或许稚嫩、或许冲动,但确实充满了生生不息的激情。
1991年4月,史玉柱带着汉卡软件和100多名员工来到珠海,注册成立珠海巨人新技术公司(巨人集团的前身)。但是刚刚把企业做大的史玉柱感受到了市场的压力,其M-6402系列产品受到了来自香港金山电脑的强烈冲击。为了迅速打开市场,建立起庞大的营销网络,史玉柱又做了一次大胆的豪赌——向全国各地的电脑销售商发出邀请,只要订购10块巨人汉卡,史玉柱为他们报销路费,让他们前来珠海参加巨人汉卡的全国订货会。史玉柱以几十万元的代价,吸引了全国200多家大大小小的软件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不但订了货,还组成了巨人汉卡的营销网络。有了这样一张庞大的销售网络,史玉柱的事业如虎添翼。
1991年,巨人汉卡的销量一跃成为全国同类产品之首,公司获纯利1000多万元。1992年,巨人集团的资本超过1亿元,史玉柱本人也成为家喻户晓的财富名人,迎来了人生第一个事业高峰。
有首歌叫“生如夏花灿烂”,用来形容这时的“巨人”何其适当!事业风生水起、事业大有前景,鲜花、掌声、欢笑..几乎是想有的、该有的都有了。这样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这事业一定会越加辉煌、越做越大,上市、传承、百年..
秋天的特色有很多形容词,这里说两个:瓜熟蒂落和秋风萧瑟
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评选为“十大改革风云人物”的史玉柱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