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行境险恶露凶相(3)(1 / 4)
经过革命和反革命的多次较量,帝国主义者清楚地看到,单纯用武力不能消灭中国革命力量。于是,他们在武装干涉的同时,兼用分化革命阵营,从内部攻破的策略,极力引诱资产阶级脱离革命,充当他们的代理人,以便达到目的。
1927年1月5日,英领事送外交部的对华宣言中强调:“英国以前的对华政策,已经到了应该改变的时期,北京政府已经失去代表全部中国的资格,中国内部已有一能代表民众强有力的政府,主张对中国应给予‘谅解与同情’。”
1月8日,日本外相市原发表对华演说,表示“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对中国的内政采取“绝对不干涉主义”。
1月26日,美周国务卿也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将“以最宽待的精神”与中国谈判新约,企图以对美税和领事裁判权的虚伪让步来引诱资产阶级。
蒋介石被视为中国“稳健派”的领袖,各帝国主义的代表纷纷来到南昌与之勾结,以图交好。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表现得特别热心,日外务省条约局局长佐分利奔走于武汉、南昌、广州之间;日参议员藤村、池田等要员也纷纷来中国“考察”。日本通讯社公开鼓动中国的“稳健派”与“极端派”决裂,与北方军阀妥协,以“实现大同团结。”
1927年2月,英国也派代表到南昌与蒋介石谈判。一时间,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新右派成了帝国主义争取的对象。
而蒋介石,在北伐战争中招降纳叛,收编了大量的军阀军队,逐渐把党、政、军、财等大权集于一身,势力迅速膨胀。许多劣迹昭著的军阀和官僚政客,如黄郛、贺德霖、龚德伯、段锡朋等都投靠了蒋介石,加入了国民党,成为蒋幕下的要员。
蒋介石对日本的“币原外交”颇感兴趣。当日本代表佐分利来华活动时,蒋介石曾亲自向他表示好感。接着又通过南京的森冈向日本市原外相传递了他坚持反共的信息。
“南京事件”发生后,日本利用这一事件,通过矢田与黄郛紧紧拉住了蒋介石,促使其向共产党开刀。
《顺天时报》1927年3月7日载文说:蒋介石对共产党“久已蓄意排斥”,他“正与国民党旧人与中立各派密谋反赤,即以反赤名义与北方携手”。
由于蒋介石反共的连贯性,所以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工人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尽管他的部队兵临城下,也不愿伸出手来,增援一下。
中国共产党人从大局出发,不计前嫌,为了响应北伐军北上,经过一天一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占领了上海城,成立了革命政府:上海市特别临时政府。
坐收渔利的蒋介石,在南昌收到上海工人第三次起义胜利消息,立即发电给在上海龙华待命的白崇禧,命令他马上入城。
于是,白崇禧的队伍,在3月22日晚上八点,距离工人夺取上海城不到两个小时,便兵不血刃,耀武扬威地开进了上海。
接着,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也准备来上海。此时的蒋介石已非几年前躲债离开上海滩那时的光景了,他是坐了一艘炮艇来的。炮艇停在外滩公园对面,在舰桥上从望远镜里看,隔着一条苏州河,正面是闸北,斜对面是外国租界,几千个外国人在那里把守着。
“这样的好地方,难道要让共产党工人占领去?做梦!”蒋介石恶狠狠地自言自语,下了舰桥,命令军舰开到南市董家渡附近靠岸。
再说,在上海的黄金荣前几天便得知蒋介石要来上海的消息,心里格外高兴,也格外忙碌。为了接待这位总司令,黄金荣连夜让理发师给他理了头发,头发理得如同当今的板寸,青青的头皮在短发间忽隐忽现,显得精神劲十足。
当夜,黄金荣便把杜月笙、张啸林等人叫到黄公馆,商量迎接蒋介石的办法。
黄金荣首先开口:“阿伟这孩子终于出息了,更难得的是,他还没有忘记我。
你们看看,我当初就说阿伟这孩子不错,怎么样?”
“大哥,人家现在可是北伐军总司令了。”杜月笙提醒说。
“对,对,现在他已是蒋总司令了,来了,我们应该送给他一些见面礼。”
“应该,应该。”张啸林在一旁附和起来。
“送什么好呢?”黄金荣搔着头皮。
黄金荣的儿媳妇李志清说:“送他十几根金条吧。”
“你看呢?”黄金荣望了张啸林一眼。
“金条情意太轻,要送就送一只纯金的大匾,上面盖有,‘功高盖世’四个大字给他。”此时张啸林热情高起来。
“好!好!那就送大匾吧!”黄金荣乐哈哈端起桌上的一杯茶喝了起来。
“大哥,这不好吧。”杜月笙在一旁插道。
“怎么?难道不送?这不妥吧?”黄金荣放下茶杯,疑惑地说。
“当官的不打送礼的,古今都是一样,礼肯定要送!只是送什么,怎么送,这很有讲究,送得好,人家心花怒放;送不好,就如同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去,好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