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血染楚州(二)(2 / 2)

加入书签

对?”

“北疆至今无所动作,若是眼下再动,却是失了最好的时机,我看那北静王大概只想安居燕都罢了。”

宇文祯冷眼看着朝臣争执,一眼却见东平王贺清远紧皱着眉,似乎欲言又止便道:“东王有何高见!”

贺清远见问,方出道:“回皇上,高见谈不上,倒是微臣私心想着,现在看来,叛军锋芒最盛之时已经过去,与其在岭南山反复拉锯,反倒是消耗,不如快刀斩乱麻,南面的叛军一旦解决,北疆但有动作,亦不足为患。”

宇文祯轻轻挑眉:“东王的意思,调兵?”

贺清远垂眸谦恭的笑:“这件事自然还是圣躬独断。”

这时候,有人跳出来道:“不行,绝对不行,京畿附近已经没有多少兵马可用,万一北疆生变,金陵庶几危矣。”

这位是丞相,田宽。

贺清远十分诧异道:“田丞相,你怎知道北疆一定生变,难道是得了什么消息?”

田宽被噎了一下,脸顿时憋的通红:“东王此言差矣,老朽哪里会有什么消息,就是推测,推测而已!北静王和叛军早有勾连……”

“这……”贺清远犹豫了一下,满脸庸人的疑惑:“这又是从何得知?”

田宽再度被噎住,也是,虽然这件事所有人都知道,可是也都是心照不宣,因为那位北静王实在是太谨慎,从来没露出过任何蛛丝马迹,更没有任何直接的证据能够证明,北静王和宇文恪互有联络。

最好的证明,便是楚州起兵,燕都完全没有动作。

宇文祯眯起眼眸,打量着贺清远:“东王怎知这二人无有联络。”

贺清远一脸糊涂道:“可是,楚州之变,北疆两个月,都没有动作,难道不是么,皇上?”

这下,宇文祯也无言以对,没错,这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宇文恪起兵,在他预料之中,所以老早的就有所布置,不但在岭南布置了兵力,更在水溶南下的必经之路山东一带压下了重兵,可是,眼下来看,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乎他的意料,这一个多月以来。与江南热络的战局相比,北疆却是一片静寂。

所有人都认为最该响应的人,却在这一刻保持沉默,毫无动作。

这样的无动于衷,让人起疑。

水溶不可能置身事外,只是,他到底要做什么!

宇文祯越是这样想着,心里越是如一团乱麻。水溶其人他了解,却又不了解。此人城府极深,总是有出人意料的招数,令人防不胜防。

就比如说,眼下这一局, 他越是按兵不动,越是令人疑惑。

迷局重重,揣测不透,算了,暂时,先不要动了。

想到这里,宇文祯深吸一口气:“东王言之有理,不过朕也以为,京畿周围的兵力不宜轻动,所以还是暂缓一时的好。”

贺清远仍是一脸的心悦诚服:“是,臣遵旨。”

“没什么事的话,退朝!”宇文祯起身,揉了揉额角,离开。

“恭送皇上!”

众臣退出大殿,纷纷离去,贺清远略落后一步,吁了口气,回头看看雾霭中的建章宫,嘴角勾起一丝淡淡的冷笑。

这兵,调还是不调,大概还是未可知。

宇文祯做出这个决定没有几日,却就被一纸兵文逼的非要更改不可。

宇文恪在沉寂了半月之后,忽然以奇兵绕道突袭南岭山北麓,陆渊大败,退守白沙河,折损了万余兵马,奇怪的是,手下的骁将潘泽在住手松风亭的时候,居然向宇文恪投诚,带着所部的两万多兵马一起归了宇文恪。

这一下,就是损了三万多的兵马,本来人数上的优势竟然是荡然无存!

这奏报是朝堂上宇文祯闻讯,将手中的奏报撕的粉碎,推倒了桌案:“气煞朕也!陆渊,他是怎么带兵的,难道就不防备着叛军后路偷袭么。”

立刻便有人落井下石:“陆将军虽然年少英雄,但是终归是阅历浅薄了些,臣以为,应当换老将统军。”

宇文祯稍稍冷静下来,听见这句话,也只是冷哂了一声:“来人,兵部行文,督战,令陆渊半个月之内收复岭南山,否则严惩不贷。还有……”他长长的吁了口气:“调江浙三万守军南下,归陆渊统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