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时局在变(1 / 3)
寒冬的步伐在逝去。春天的气息紧随其后。然而。对于中原腹地。尤其是安胡叛贼肆虐地区的人们而言。黑暗与酷冷远胜昨日。
洛阳城东。攻防战前所未有的激烈。
进攻又一次徒劳无功。望着潮水般后退的乌合之众。安禄山镇定自若。表情可以用胸有成竹形容。
时局在变。喜忧参半。
过去的冬天里。攻方挟老皇帝的意旨先后攻破开封。汴州。蔡州等地。占据大半个河南道。数百万人口遭殃。屠刀之下。妇女惨遭轮营掳掠。青壮被迫为炮灰。叛贼的兵力迅速膨胀。无辜的平民成为了安禄山人海战术的棋子。
老天并非一味眷顾安胡儿。强悍的宁远铁骑横空出现在登州。突然斩断叛军伸向淮南的触手。迫使安胡儿暂时打消染指富饶江南的念头。同时。在北方。李祎率领的朔方军顺利收复太原以及大半个河东道。恶胡的残暴行径给朔方军的壮大创造了便利条件。流离失所的难民才不在乎啥圣旨。他们的悲惨恰恰來自皇帝之命。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李怀唐所言。先皇李隆基已作古。
攻守双方均在与时间竞赛。惨烈的攻防战持续了十数天。数万人为此而伤亡。不过安禄山沒有停止的意思。
“继续进攻。”
安禄山的命令显得轻描淡写。城墙下的尸山血海与触目所及的伤残士兵未能引起他心中丝毫的怜悯。
大将田承嗣忍不住了。问:“王爷。既然大食人给我们捣鼓了不少破城利器。为何不用。指望这些废物拿下洛阳城恐怕不现实。”
安禄山扬起马鞭。指着城头方向:“我原以为有老皇帝在手。洛阳城将一盘散沙。李怀唐这个变数实在令人大出意料。对于大唐。他不过一外臣。可是。洛阳城的军民居然甘心服从他的指挥。十数万兵的力量不可小觊。不将他的有生力量消耗掉大半。我不放心入城。”
有生力量。这四个字被田承嗣解读为“地狱火”。安禄山要消耗的并非守军。而是那些可怕的“瓶子”。
李怀唐手里究竟还掌握有多少神秘的大杀器。安禄山迫切想知道。经过连续十数天的进攻。他或多或少猜到了点。
多乎哉。不多矣。
如果数量丰富。为何不见使用。
或许摄于李怀唐战无不胜的威名。安禄山不敢掉以轻心。决定再试探一次。
在死亡的威胁下。上万人或手执破烂兵器。或扛着梯子。更多背着箩筐。麻木地向前磨蹭。上东门的城门被撞毁了两扇露出的通道被石块塞满。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去捡石块回來。直至清理出一条通道。
城头上。王悔一脸疲惫。上下眼皮频繁打架。
“奶奶的。又來了。”
刚开始。面对密密麻麻的同胞他还束手束脚。随着杀戮大面积展开。他也麻木了。战争本如此。只有两个元素。生存与死亡。
“桐油准备。”“白迭布准备。”
王悔扯着嘶哑的喉咙呼喝。城墙上。摆满了李怀唐从桐油坊带來的桐油以及从织布坊运來的布匹。桐油与布匹是过去桐油坊与织布坊数十天的产存量。石灰粉与胡椒粉作用大。毕竟数量有限。已到告罄时。桐油虽然燃点高。蔓延速度缓慢。但是一旦湿染衣物。威力同样可怖。
“命令不准放箭。让他们过來。”
李怀唐身边的十数名传令兵应了声。手持令旗转身狂奔。
弓箭的消耗惊人。即使李怀唐将皇宫明堂顶层十数万斤的铜料全部拆下熔铸用于箭镞也入不敷出。因此用來对付被抓來无甚战斗力的壮丁不值得。安禄山的主力未动。真正的硬仗恶仗还在后头。
战场是最能锻炼人的地方。过去的十数天里。守军轮番上阵。在死亡与鲜血当中学会了服从。令行禁止。李怀唐的意图得到贯彻。城下挤满了叛军的“炮灰”。数城门下最密集。不用看也知道。他们在搬运城门通道里的石块。
倒。
命令果断坚决。
桐油瀑布诞生。从城头上倾泻而下。浇在城下“炮灰”的身上。
笨蛋都知道。这是火攻的前奏。
跑。
尽管身后有嗜杀的胡骑督战队。“炮灰”们还是毫不犹豫转身逃跑。可惜沒能跑多远。凶悍的胡骑又将他们赶回去。违令不遵的下场只有一刀两段。
饱浸桐油的白迭布被点燃。不断从城头上落下。落在满是桐油的尸体上。地上和“炮灰”之间。火势缓缓而无可阻地蔓延。愈烧愈烈。
人间惨剧带给安禄山的是冷笑。
“李怀唐技穷矣。区区桐油阻挡不了我们的铁蹄。让苏哈伊尔准备攻击。”
传令兵应命飞驰而出。转弯向身后跑去。
安禄山口中的苏哈伊尔与大食国出使大唐的苏哈伊尔同出一人。阿塔在野狼谷的截杀迫使他逃到了突厥人领地被右贤王扣留。为了换取自由。他自动请缨为叛军制造攻城利器――抛石机。在他的使节队伍里有数名大食工匠。凭借着记忆。花了数十天功夫愣是捣鼓出了数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