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言(2 / 3)
唐的希望。
李鸾的心像入定的老僧。
大唐灭亡是必然,是历史书上铁板钉钉,无从更改的文字。乱世自保已是艰难,哪里有什么救世主。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此时的大唐当然还有希望!】
天幕画面突转,不再以广视角聚焦于血腥的朱雀大街或是皇帝的龙椅。
画面聚焦在一个又一个长安百姓的脸上。
他们有的满脸皱纹,有的不过几岁稚儿,有抱着孩子已出嫁的妇人,有拿着麦穗的农民。
他们的脸算不上干净,尤其是妇女的脸上更是抹上了锅底灰,可他们都看向北方,流着泪的眼睛迸射出惊人的,可称之为期望的光。
这样多双带着感情的眼睛,有难以言喻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到底是谁,会让他们如此期盼那位救世主的降临?
天幕的内容牵起所有人的心弦,但这所有人不包括李鸾。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这是杜甫的《悲陈陶》,创作于唐肃宗志德元年的冬天,也就是长安沦陷的那年冬天。
天幕展示的画面就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这些长安百姓所望向的方向,是唐肃宗李亨的方向。
李鸾已经不知道该挂出一个怎样的表情。
现在的太子,未来的唐肃宗李亨,是未来的大唐的救世主?
别闹了,信李亨是大唐救星还是信我是秦始皇?
事实上,只有李鸾不相信大唐可以拥有救世主。
天幕上,妇人抱着的那个孩子抬头看向自己的母亲。
“阿娘,你说昌禄陛下,她会来救我们吗?”
“会的,她一定会来的。”妇人眼含热泪。对于昌禄陛下会来救他们于水火这件事,她深信不疑。
“当然会来,只有昌禄陛下才会想着我们!”
耕夫用粗糙带泥的手握紧了手里的麦子:“她说会让我们吃饱饭的那天,谁都不信她,可她最后就是做到了。”
所以这次,她说会收复长安,他们也一定等着她。
【对!没错!我今天要讲的就是大唐的救星,伟大的昌禄陛下!】
【历史浩如烟海啊,这么长的历史长河,那么多位皇帝,我最喜欢的还是昌禄陛下。】
【她的魅力在哪呢,我想了又想,觉得她最吸引我的,还是她身上的人性,她是一个并不高高在上的,有血有肉的皇帝。】
【关于昌禄陛下的故事,从哪里讲起呢?我想,还是应当从一株麦穗说起。】
天幕画面从农民黝黑的脸,顺着他的视线往下,最终定格到了他手中的麦穗上。
长安城内,酒馆茶楼里,朱雀大街上,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商人耕夫,皆额手相庆。
“有救啊,大唐有救!”
“这个昌禄陛下到底是谁啊,没听说过啊。”
“能被这么多人坚定地认可,那一定是个好皇帝吧?”
人多了,也有不和谐的声音。
“我说,这八字没一撇的事情,你们倒在这里庆祝上了。”
“就是,谁知道这天上说的是真是假?”
有人马上反驳:“那你如何解释这异象?这是人力可完成的?”
那人不再说话。
天上出现真人一样的画影儿,这实在是一件太稀奇的事了。
除了神仙所为,没什么更好的解释。
听到大唐有救,李隆基松了一口气。
他一手缔造的开元盛世,决不允许有任何人毁了他。
可在轻松之余,他眼底浮现出浓浓的忌惮。
这个还没出现的大唐救星,昌禄陛下,究竟是谁?
天之异象,是否又是为了这个昌禄陛下而生?
若这位皇帝是个实实在在的,广得民心的皇帝,那么他未来即将做的事情,被这天幕一件件讲出来……
李隆基瞳孔缩了缩。
恐会威胁他的位置啊……
在得知大唐未来将有一个把百姓放在心上的明君时,李隆基的第一反应不是高兴,而是忌惮。
这种忌惮在逐渐激动的神音下,竟慢慢冒出了扼杀的苗头。
大唐只能有一个皇帝,他绝对不允许有第二人在他尚坐在这个位置的时候,有超越他的能力。
还是那个问题,天幕所说的昌禄,究竟是谁?
只有在他还未崭露头角的时候,控制其的成长,才最令人放心。
天幕所说的话颠覆了李鸾的认知。
她不再吊儿郎当,站起身子。
她把脑袋里装的历史都翻遍了,也没有找出一个叫昌禄的皇帝。
可明明她从十八年前穿越来至今,所经历的一切都和记忆里唐朝的历史脉络相吻合,分毫不差。
这个天幕究竟是哪儿来的?
那个框框右上角明明带着她熟悉的平台logo。
难不成这傻子装久了,真的对她的智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李鸾眼中的疑惑浓得像一团雾。
【大唐虽然繁盛,但多灾害,缺粮食,这件事大家都知道吧?】
【我举个例子,李隆基在开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