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学院的学子(1 / 2)
第83章百川学院的学子
可张骞这里不是军中。
这是百川书院,而且是由刘侄一手创办建立的书院。这样的一个书院,涉及极广,且招收的都是从军或者是为国捐躯之士的家眷。
不仅不收束修,更会教人怎么赚钱。
额,不对,,赚钱这个事应该要引以为傲吗?张骞一卡,也及时的回过神,同众人还以一礼道:“诸位有礼。”与百川书院的学生相比,作为外来太学学子显得分外格格不入。“诸位位置在这儿。“请张骞讲课,须安排妥当,在一处阴凉的屋下,一应学生都已经习惯在这儿聚合。一位儒雅的郎君出面,请太学的人到那一处,他们的位置安排在那儿了。
刘侄毫不留情踢出那一脚,踢得好些人胆颤心惊,却也由此而生出不敢与百川书院的人有半分不敬之心。老实的听人安排,人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张骞注意到了,“还有人未入座,诸位先稍坐。”“博望侯不必拘谨,我们能有幸听博望侯一课,以窥世界之大,天下之奇,甚幸,不急。"自有人接过话,保证不让张骞尴尬。不就是等人而已,只要张骞能够给他们讲课,怎么等都行。“说的是。公主曾说,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有多大,我们的世界就有多大。在此之前,我们以为大汉只有长安之大,后来才知道,便是这大大小小的郡县,者都有几十个。再后来,我们听说外面还有匈奴,匈奴之外还有西域。博望侯,是不是西域之外也还有其他的国存在?“好奇之心,因为张骞,因为刘侄曾告诉过他们外面的世界很大,大得他们无法想象。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是那么一个道理。
值于此时,张骞面对疑问,很肯定的告诉所有人,“是的,西域之外还有其他国。我所走到,看到的一切,不过是世间的冰山一角。”引得一片惊叹声。
张骞能够感受到底下的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诧异。世界之大,于井所见,便只有那井那么大。当有一天那样一个人跳出井时,才会发现,原来世界是那样的大,人在其中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有些话刘侄是曾经教导过百川书院的,只不过他们都不怎么愿意相信。在这个时候,张骞的身后亮出了一副图,舆图,西域的大致图。张骞听到动静的回过头,不看还好,一看人也都傻眼了,刘侄怎么会?不错,这是刘侄根据张骞的经历画出来的图,这图的位置到底准不准,上台的人朝台下的学生们一笑道:“此图是公主根据博望侯大致所说而绘制的,真真假假,来日希望有人能够亲自前去验证这图上的每一个国有多大。”哇!大致的一个西域图,希望它可以成为无数人的目标,在将来的某一天,百川书院的人也好,其他也罢,能够走一趟把这些地方摸熟摸透。或许也可以把这些地方变成大汉的国土。
仅一句话,染起了无数人的野心。
张骞吧,想起天幕所说的汉仁帝干过的事,那一位了不起,镇守河西五年,把整个西域搅得天翻地覆,以令西域诸国最后也成为大汉的附属国,对大汉称臣,也不得不在最后成大汉的一份子。
有野心,有理想,而且还懂得怎么给人种下一颗颗种子,让人朝着那样共同的目标前进。刘侄是真正的有心人。
张骞感慨无比。
也在此时,太学的人都端坐好了,张骞也不再等候,开口道:“今日和诸位说说我这些年在外的见闻。匈奴强悍,势大,原以为强盛的大月氏国,他们和匈奴是世仇,当年我奉陛下之令出使西域,本意是要联合大月氏国一起进攻匈奴“可惜大月氏国已然被匈奴逼得不得不迁徙在千里之外。我寻到大月氏国时,他们已然在那一处定居,且安居乐业,无意再起兵戈,自然也拒绝和我们一起对付匈奴。
“然,大月氏国不打,在我离开大汉的时间里,陛下照样强势的对付匈奴,而且接连告捷。我在回来的路上,偶然遇上匈奴人,他们在提起大汉时,言语间流露出对大汉的恐惧。”
这样的话引起下方学生们的共鸣,有人站起来道:“出击匈奴的最大的功臣当属大将军卫青。”
这自是引起无数人的共鸣的,马上有人制止道:“当属陛下,若非陛下调度有功,以一国之力支持大军北上出击匈奴,岂有那样的胜利。”张骞眨眨眼睛,这百川书院当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话也都会说。刘侄的身份尴尬,饶是卫青确实是立下大功,那样的功,也是万万不能太宣扬,最好能不提就不要提,否则纯纯是让刘侄难做,也让卫青处于风浪尖口。纵然卫青本就处于风浪尖口中,能省一事还是应该省一事的。“对,出击匈奴,以陛下为重,若非陛下坚持,就朝堂上的那些臣子,个个喊着无为而治,和亲匈奴以换和平,岂有大军之胜。陛下英明!”"一声声的陛下英明,直接响彻整个天际,张骞寻找刘侄的身影,分外好奇到底百川书院是怎么教人的,竞然能教出这样的学生们。
不,老师其实也挺厉害。
张骞听着一声声的高喊,一个转头发现,太学的人们一个都跟不上,这活跃性,无可比之处。
虽然太学是朝廷所办,然而差距一大,难免让人有些拿不准。故,此时此刻,张骞的心情更复杂了。
可还是压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