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太吉尔正确了(1 / 2)
第106章 太吉尔正确了
当天晚上,《华商报》的采访稿就被发到了网上。
程好一连刷了好几遍,边看边傻乐。
两天后。
《南周》在文化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新闻。
【底层叙事登陆国际:《小偷家族》的伦理追问与戛纳野心】
看到这条新闻,沈良很想跑到《南周》编辑部好好问一问,能不能好好写?
能不能好好写?
瞧瞧写的那些东西,是我说过的话吗?
什么‘小偷哲学,在规则之外寻找人的生存尊严’、‘镜头对准伤疤是一种冒犯的话,那假装伤疤不存在又是什么?’
还有,手是穷人的工具,也是他们的武器,偷窃、拥抱、埋葬,所有生与死都在这双手上完成。
踏马的!
这都不是断章取义的问题了!
自己就没说过那些话!
那是你自己想说的话吧?
踏马的!
张瑜是吧?
拉黑!
“诶,你生什么气啊?”
眼见沈良气的咬牙切齿,程好瞥了一眼报纸。
“这不是写的挺好的吗?”
“……”
沈良回过神来,差点被气昏了头。
忘了这年头的人喜欢这一套。
动不动酒要反思。
就这样的,还算好的,
什么和尚派,更加过分。
沈良十来岁时在央妈看到这个片子,当时被唬的一愣一愣的。
这部片子不知道影响了多少人。
从那之后,诸如华夏人发明了火药,却只用来制作焰火之类的论调,流行一时。
踏马的。
是国外没有烟,还是怎么了?
狗屁点事,都得反思一下。
不反思不是华夏人。
“我是气他们胡编乱造,我压根没说过那些话。”
接着,沈良跟程好简单的解释了一遍。
“呃。”
程好惊诧道:“这也太过分吧?”
“算了,不说这个了,越说越气,反正以后我把他们拉黑了就是。”
沈良只恨现在没有博客、微博、斗音,不然的话,他高低得把录像发出去,然后逐字逐句批驳一下这篇稿子。
正因为普通人发声的渠道太少,这些言论才会大行其道。
当然。
也不是所有人都这样,但,借着传统媒体的影响力,那一小撮别有用心,却能发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声量。
接下来几天,沈良一边接受采访,一边筹备着即将到来的戛纳之行。
其中。
最重要的一件事是设计礼服。
千禧年左右,时尚圈的‘歧视’也很明显,除开龚丽少数几位国际大腕,其他明星、演员根本借不到大牌礼服。
虽然很多品牌方都愿意给龚丽提供服装,但好歹是师姐弟。
瞧见程好、范小胖等人的变化,龚丽就把形象设计的事全权交给了沈良。
服装设计和美术尽管不是一码事,但沈良又不是自主设计。
他是偷,是致敬。
人类对于图片、影像的记忆能力,远超文字。
对于阅片无数的沈良而言,设计几套礼服,那是手拿把掐。
他一共设计了五套。
最终,龚丽五套都要了。
走红毯的那套礼服,她选了很有华夏范的藏青色马面裙+白色丝绸衬衫。
这一套设计参照的是童尧那套国风造型。
敲定好样式,剩下的事就跟沈良无关了,那是服装师的事。
很快。
时间来到四月底,沈良独自一人,先一步飞往戛纳。
“沈,欢迎来到法兰西。”
飞机落地,文森特一见面就送上了一个拥抱。
最近这段时间,文森特可谓是春风得意。
三大电影节史上第一座获得最高奖项的动画片《千与千寻》,他公关的!
继去年戛纳,今年柏林,文森特又一次出尽了风头。
如今。
欧洲文艺片发行圈最炙手可热的发行人,正是他。
紧接着。
两人一边前往停车场,一边聊着接下来的行程。
“沈,接下来一周,你的行程会非常赶。”
“明天你有两个采访,一个是上午的《每日银幕》,下午是法国5台,傍晚,我邀请了一些影评人,举办一个小型试映会。”
“等等,你说慢点。”
沈良的英语水平很一般,法国人的口音又特别重,文森特说得太快,他有点懵。
“ok,ok。”
接下来的交流虽然磕磕绊绊,但好歹双方都弄懂了对方的意思。
采访、试映会嘛。
都是常规流程。
和普通的新人导演不一样,沈良在欧洲的知名度其实不算低。
从去年五月,《刷车》斩获短片金棕榈之后,这部短片陆陆续续拿了十几座奖杯。
大大小小的电影节都有。
即使有些电影节没有短片类奖项,《刷车》的口碑还是传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