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戛纳攻略(1 / 2)
第37章 戛纳攻略
董老板的钱,当然不是大水淌来的,拿了他的钱,沈良的下一部电影,少不了他的投资份额。
这是潜规则。
不过。
谁让他开了一个沈良难以拒绝的天价。
分谁不是分?
在电影圈,吃独食是走不远的。
从审核、制作到发行,再到上映,那么多环节,没有人能全流程打通。
而且,投资人里有关系极硬的董老板,也能规避掉一些‘审核’方面的麻烦。
晚间的饭局上,董老板连剧本都没看,谈笑间认购了三分之一的投资份额。
又一百万丢进了沈良的兜里。
谈好《刷车》的版权交易之后,沈良没有立刻回国。
他又在戛纳逗留了几天。
留下来的目的,还是为了拉投资。
按道理来说,有了董老板的一百万,再加上《刷车》卖出去的40万美金,沈良已经完全不缺钱。
但,这投资还得拉。
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关系。
真以为老外不讲人情世故?
便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同样无法免俗。
电影节和导演是互相成就的关系,最理想的状态是相互忠诚。
电影节发掘、扶持新人导演。
然后,导演回馈电影节,尽量让作品在电影节举办全球首映。
一般而言,如果某位导演在三大电影节的竞赛单元拿了奖,这位导演的下一部电影通常会优先报送拿奖的电影节。
这也是潜规则之一。
此外。
一部电影的背后有没有一家关系硬的制作、发行公司,那也很重要。
欧洲三大对本土电影、合拍电影,通常都有优待。
像戛纳电影节,每年主竞赛单元保底有三部法国电影,同等条件下,合拍电影也更容易入围。
如果能拿到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nc)的资金扶持,约等于保送戛纳电影节。
当然,不一定是主竞赛单元。
所以。
一部电影想要冲击欧洲三大,在融资阶段就要好好筹划。
接下来一周时间,沈良带着《小偷家族》的中、英、法三版剧本,陆陆续续见了七八家具备合作意向的公司。
其实,想跟他合作的人远不止七八家。
颁奖礼结束那天,沈良为什么专门在采访环节官宣长片计划?
翻译翻译,那就是一句话。
我,短片金棕榈得主,要拍长片,打钱!
来来回回折腾一个礼拜,沈良最终筛选出三家合作方。
第一家是pathé(百代)电影公司,这是一家成立一百多年的老牌法国电影公司。
二战后,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百代电影公司虽然失去了一些市场份额,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它的历史比戛纳电影节还久,在法国的关系,那是相当的硬。
而且,百代今年跟法国另外一家电影公司‘高蒙’联合成立了高蒙百代电影院。
法国本土两大电影公司强强联手,有这两个地头蛇加持,沈良保底收获三层buff。
入围概率100%!
获奖概率+10%!
绝对公平,不可能存在黑幕!
第二个合作方是mk2。
这是一家在法国非常有名的独立电影公司,特别是在欧洲艺术院线、艺术片发行领域,首屈一指的存在。
后世,贾科长的很多电影都有mk2的深度参与。
其他诸如枝裕和、佩德罗·阿莫多瓦等戛纳导演圈的导演,都是mk2的合作者。
第三家是一个人。
wild bunch的创始人文森特·马拉瓦尔。
今年戛纳金棕榈奖影片《儿子的房间》的推广人和发行人,都是他。
下半年即将上映的《千与千寻》,欧洲发行推广工作也是他旗下的公司负责。
未来,这一位的战绩还会更加辉煌。
他合作过的影片里,诞生了6部金棕榈。
这位资深制片人在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都有专门的关系网,而前三个国家,正好对应三大电影节。
“张老师,您觉得我应该选哪家?”
最后,沈良找到留在戛纳的张辉军。
《小偷家族》既是北电摄影系在校生的作品,又挂着青影厂的标,身为摄影系走出去的副院长,肯定要留下帮忙照应。
“你回国之后还有事吧?”
张辉军吸了一口烟:“法官妈妈拍摄快的话也要1个多月,《英雄》剧组实习一个月。”
“《小偷家族》的题材还有些敏感,审核周期恐怕也不会短。”
“具体选择哪一家,那要看你想送哪个电影节。”
“不过,我认为柏林电影节应该是赶不上了。”
“嗯。”
闻言,沈良划掉了柏林电影节。
他本来也没准备报送柏林,因为时间来不及。
审核、筹备、拍摄、后期,怎么也需要半年时间。
半年一过,时间都2002年了,柏林电影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