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玩点不一样的(1 / 2)

加入书签

第7章 玩点不一样的

三天后。

东四条路的某家洗车行内,一大群人正从一辆蓝色厢货上搬着设备,在一群忙碌的人当中,有两个人特别醒目。

两人啥也没干,就站在那说话。

“亢老师,第一场洗车房的戏,我要夏天正午的阳光,要特别毒的那种感觉。”

“这里,还有这里,放两台12khmi,灯光俯角45度,硬光直直的夯进来。”

听到这话,旁边的亢晓天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我懂,要硬!特别硬!硬到影子短得跟狗啃的一样!”

“对!”沈良拍掌道:“就是这种感觉!”

“那这样,这里用4x4的蝴蝶布,那坨铁疙瘩边上再藏两盏led板灯补光。”

紧接着,亢晓天开始在方寸之间走动,一边走,一边比划。

“到时候hmi拧到窄角档先试试。”

“还不行,再套个1/8柔光纸。”

“……”

听着亢晓天讲述,沈良的脑子里已经有了画面。

跟这种成熟的灯光师合作。

省心!

感谢老何。

感谢老穆!

要是换成那帮刚入行的生瓜蛋子,单单打光、布景就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

电影里的灯光可不是‘照亮环境、演员’那么简单。

所谓的‘电影感’,大半是靠灯光撑起来的!

同一个环境,同一张脸,同一个姿势,同一套服装,打光不同,上一秒你能爱上她,下一秒也能吓死你。

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外号。

灯爷,那真是爷。

其实,亢晓天也有类似的感觉。

一开始收到老何的邀请,他是拒绝的。

摄影系大四在校生?

再踏马优秀,那也是个生瓜蛋子!

但架不住老穆也加入进来。

人家系主任都出面,还能咋办?

接呗。

就当是还人情,给人摄影系的宝贝疙瘩护一次航。

不过,真到了现场,三言两语一聊,亢晓天发现自己错了。

这瓜哪里生了?

这瓜太踏马熟了!

都快透了!

“沈导,抱歉,我来迟了。”

不一会儿,穿着黑色羽绒服的秦浩匆匆跑进了洗车房。

“上工时间是早上八点,你没来迟。”

沈良低头瞧了一眼手表,摆手道。

“你来的正好,先走个位。”

“好勒。”

秦浩连连点头,脱下外套的时候,他冷不丁打了个寒颤。

二月的燕京,很冷。

不过,在剧组里,导演的话,那就是天。

此时的他,脸上哪还有半点‘傲气’。

他那点小骄傲全在昨天的剧本研读会上粉碎了。

片刻后,秦浩站到指定的位置。

“沈导,可以吗?”

“很好!”

沈良放下手中的导演取景器:“你去换衣服、化妆,等灯光布好,再来走一遍。”

“好勒,我这就去。”

言罢,秦浩又小跑去了化妆区域。

拍一部电影,最耗时的不是演员表演和摄像机拍摄,而是灯光、机位调整,道具摆放、轨道铺设、录音测试、化妆、布景等等前期工作。

真·布置两小时,拍摄五分钟。

辛辛苦苦铺垫那么久,演员要是不停的ng,约等于前戏两小时,然后三秒结束战斗。

这种表现,导演能不骂人吗?

骂人都是脾气好的!

具体到《刷车》这部短片,走位特别特别重要!

因为沈良准备玩点不一样的。

《刷车》原片是12年拍摄的微电影,彼时,数字摄像机已经普及,拍摄时使用的画幅是1.85:1,视觉感官接近16:9。

选择这种比例,既节省成本,又契合网络播放渠道。

不过,沈良不准备那么干。

他要用一比一的极端画幅比例。

一比一拍出来的画面是一个‘正方形’。

简单来说,一比一画幅相当于在16:9的屏幕里截出一块正方形空间。

空间之外的环境、画面,全部不展现。

方形画幅呈现出来的感觉,就像是在实验室里观察小白鼠,更能体现压抑的情绪。

但,整部短片有两处片段,画幅会从一比一变成1.85比1,或者2.35比1。

一处是开头刷车工走入那间藏着秘密的‘收藏室’,另外一处是结尾刷车工走出洗车房。

走进收藏室,刷车工的心情是快乐的,愉悦的。

画幅由窄变宽。

走出阴暗的洗车房,走到阳光之下,刷车工的心态是如释重负。

由窄变宽!

当局促逼仄的画面突然像画轴一样展开,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正好跟刷车工的内心变化相对应。

这种手段,又被学界称之为‘画幅蒙太奇’。

自此,画幅的变化,不再只是一种视觉表现,而是融入影片叙事和情绪传达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