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刘备忧心忡忡,诸葛亮的中下两策(2 / 3)

加入书签

继承皇位,也只会认司马师为父亲,而司马昭这个亲生父亲在法理上只会被司马攸认作二叔。】 【一番纠结之后,司马昭还是把权力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司马炎。】 【但即便如此,只要司马攸这个“司马氏嫡长子”还活着,司马炎这个晋朝第一任皇帝的正统性,就始终会被人质疑!】 【这也是司马炎一个非常无奈的地方,明明是自家父亲的嫡长子,但论到正统性来说,反而不如自家的二弟司马攸!】 【然而,比起司马攸来说,还有一个更加巨大的麻烦在等待着司马炎。】 【那就是晋国内部那些,自东汉以来不断传承至今的门阀!】 【在司马懿、司马师两父子篡夺魏国权力的过程中,这些门阀其实暗中出了不少的力。】 【可等到司马昭做出了当街杀死魏帝曹髦的骚操作之后,诸多门阀对司马氏的态度,立刻就变得疏离。】 【纵然司马昭多番弥补,大多数门阀的态度依然是不冷不热。】 【等到司马炎继位后,也曾经一度拉拢门阀,最后却发现,经过曹髦的死,晋国内部的门阀事实上已经再也无法和司马氏皇族同一条心了。】 【若是再继续重用门阀,将来极有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门阀崛起,取代司马氏成为新的皇族!】 【这,便是刚刚建立晋国的司马炎,所面对的最大隐患!】 三国世界之中,看到这里的曹操忍不住捧腹大笑起来。 “好,好一个司马氏!靠着门阀夺了孤的大魏,但却又活在门阀的阴影之中不可自拔,惶惶不可终日,真真是笑死孤了!” 群臣面面相觑,都有些哭笑不得。 果然,历史总是在不断重演着。 曹氏代汉,司马氏代魏。 又是谁,会取代司马氏? 曹操脸上带着冷笑和鄙夷。 “来,让孤看看,司马懿这个老不死的孙子司马炎,究竟有何本事来解决!” 同一个世界之中,蜀汉成都王宫里,刘备眉头也皱了起来。 “门阀……诸位,你们觉得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从东汉开国便诞生的门阀,是这个时代任何一个统治者都必须要应对的考题。 刘备的答卷其实是很清晰的。 几乎不用! 纵观刘备最信任的臣子,无论是二弟关羽、三弟张飞,还是赵云、黄忠、马超等人,完全没有门阀出身之人。 硬要和门阀扯上关系的,也就是出身诸葛氏的诸葛亮,以及国舅爷糜芳。 无论是诸葛氏还是糜氏,都并非蜀汉本地的门阀。 是以,整个巴蜀之中的门阀,实际上是被刘备完全排挤出了决策圈之外。 诸葛亮呵呵一笑,羽扇轻摇。 “主公何须担心呢?咱们大汉可没有这种问题。” 刘备叹了一口气。 “军师说的话,孤自然是知晓的。” “但你刚刚也看到了,没有本地门阀之助,等孤和你们这一代人一死,阿斗和诸葛瞻他们……嘿,根本就是不堪一击啊。”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 刘备诸葛亮这一代人,以过江龙之身,强行镇压了整个巴蜀内部的门阀,堪称壮举。 但只要等到下一代,刘禅和诸葛瞻这种稍微弱一点的继承人上位,当代表着门阀势力的晋国从北方而来,整个蜀汉瞬间就土崩瓦解了。 蜀汉本地的门阀已经被压制了几十年,根本就不可能和蜀汉共存亡! 听着刘备的忧虑,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好。 张飞有些烦躁,忍不住拍了一下桌子。 “什么狗屁门阀,听着就烦人,不如直接全都杀了,一了百了!” 刘备狠狠地瞪了一眼张飞,喝道: “你这夯货懂甚,成天就知道打打杀杀,给孤闭嘴!” 关羽抚须皱眉良久,几度欲言又止,但终究还是没有办法开口。 至于赵云黄忠马超之流,本身便是武将,这种事情更插不上话。 无奈之下,刘备只能将目光投向诸葛亮。 “军师,计将安出?” 诸葛亮罕见地沉默许久。 刘备也不催促,耐心等待着。 良久后,诸葛亮终于开口了。 “亮以为,若是想要解决门阀之事,无非便是中下两策。” 刘备愣了一下。 军师平日献计,都是上中下三策。 今日怎么只有中下两策? 刘备道: “还请军师教我!” 诸葛亮定了定神,开口道: “中策,便是分封宗室,以藩王之身领藩国之地,掌控地方。” “如此,有藩王率军镇压各地,门阀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待时机成熟,主公一声令下,诸藩王同时将巴蜀汉中所有门阀尽数铲除,便能为大汉消灭此弊了。” 刘备还没说些什么,关羽已经忍不住开口了。 “这如何能行?若真行此举,且不说巴蜀必然大乱,那分封到各地的藩王有了兵权,岂不是重演当年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诸葛亮笑了笑,视线注视着关羽。 “七国之乱,那也是刘氏子弟之乱。” “比起门阀外姓之乱,还是要强许多的。” 刘备闻言不由哑然。 诸葛亮的潜台词很明显,就算是刘氏诸多藩王将来真的造反了,得了天下的终究还是刘备的子孙! 但从内心来说,刘备其实很难接受这个计策。 分封建国这种制度,早在西汉就已经被证实是错误的。 这都几百年过去了,刘备怎么可能会继续重演这个错误? 而且,就算是儿子,那也是亲疏有别。 刘备自然希望自己最疼爱的儿子阿斗(刘禅)这一脉,能世世代代地成为统治者,而不是别的那些刘备并不喜欢的儿子。 沉吟片刻之后,刘备又开口道: “军师,那另外一计呢?” 张飞忍不住开口。 “大哥,军师刚摆明了另外一计是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