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粮俸(2 / 3)

加入书签

江户幕府中的公家武士向来都是以米计俸,幕府除了赏赐以外,基本不会给幕下的武士们发放铜钱银两

江户幕府虽然以米发粮,但江户此时商贸发达,市场中也早已完成了货币化,一众武士们同样也需要银两来进行日常消费

幕府的武士们很早以前,便面临着与如今明廷大臣们一样的局面

武士们手中有粮,但江户市场早已完成货币化,武士们地位极高,也拉不下脸到市场上抛头露面卖粮,于是米问屋制度便应运而生

江户幕府此时施行的米问屋制度,与如今明廷户部采用的换粮制度几乎一模一样郑泰负责郑家商贸,郑家最大的贸易之处便是倭国,对倭国国内的情形自然也极为了解

因此郑泰在发现了户部面临的难题以后,也是直接将倭国的这套制度全数搬了过来

朱朗看了一眼下方的苏观生,又是开口说道

“当然方法是方法,终归还是得人去做,这法子能用得起来,苏阁老也是功不可没”

苏观生闻言也是一松,行礼以后这才返回朝班,朱朗放下手中奏疏,又是开口说道

“去年粤闽浙三省战事如何,各处清虏可有异动”

下方的陈子壮闻言,也是立时出列回禀

三省大体情况便如先前所言,李明忠去年秋在浙省衢州击溃沈志祥后,浙省方向的清军便再无异动,沈志祥兵败后,原本赣省正在进攻大庾的金声桓,也是直接撤军离去

今年一二月,金声桓倒是也派了小股人马到大庾城外袭扰,但在得知明廷禁军班师回朝后,这两千人也是连夜撤走,再不见踪影

朱朗听完禀报,又是看向右侧的焦琏,开口说道

“湖广那边可有情报传回”

焦琏闻言,也是出列行礼回禀

“昨日湘鄂两省提督府发来军报,湖广境内如今颇为平静”

“清虏喀喀木所领援兵已于二月二十五日赶至武昌,据湘省提督府所报,这部清虏人数大致七千左右”

“这部人马进驻武昌后,武昌城中便往随州嘉鱼等地,分别派出部分援兵,却并未见有聚兵之势”

“依臣之见,清虏此时既分兵派出援军,便仍是为了加强鄂东防御,并无反攻之意”

朱朗闻言,也是微微点头,明廷这两年与清廷在南方各省连连大战,若是算上绿营兵,明军前后歼灭俘虏的清军几近十余万人,清廷在南方的兵力,此时也已经开始捉襟见肘了

明廷此时需要休养生息,清廷一边同样需要时间恢复元气,无论清廷是要聚粮,还是要从北方调兵进入南方,都不是仓促可成

而且此时清廷内部问题同样也不少,旁的不说,单是身处汉中的豪格一部,便足以牵制住清军大量的精锐兵力

只要明廷息兵,短时间内,清廷那边大概率也不会主动掀起战端

粤省朝廷外部环境逐渐安定,接下来朝中便要想办法,解决钱粮问题了

户部此时所用的粮银互换之法,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朝廷暂时以粮发俸只是应急之法,朝中百官的官俸,终究还是得以银钱为主

而且朱朗也绝不可能将朝中百官的官俸,交到一群商贾手里

明廷此时面临的财政状况极为复杂,去年南方各省在米价的带动之下,百物腾贵

粤省之中一石米粮价至二三两白银,若单看前几年情况,此时大明似乎已经进入了通胀阶段

但这一切都只是假象而已,甲申以来南方各省物贵银贱,那是因为南方各省战乱不断,极大破坏了各省的生产,市面上流通的物资急剧减少,这才出现了物价升高的假象

朱朗领军征战两年,如今南方诸省战乱已基本平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省恢复生产,大明很快就会面临极为严重的通缩问题

对此时的大明诸臣来说,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词可以概括此时的情况,那就是银荒

清廷占据江南,连带着江南大量的白银也被清廷掠夺而去,此时南方各省流通的白银其实是远远不足的

一旦各省恢复生产,大量的货物供给到市面之上,那物价必然会急速下跌

这也是朱朗先前为何要更改征税之制,以粮代银的原因,若是此时大明仍然要用银法,那哪怕大明朝廷的胥吏们贪墨水平不变,百姓也将承受更大的盘剥

朱朗以粮代银也好,开通海贸也好,先前朝中的种种行动,其实都是在为大明即将到来的银荒做准备

只是朱朗虽然知道明廷此时的情况,但钱粮之事却不是那么好解决的

明廷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极简单的方法,那就大量向市面上提供银两,保证市面上流通货币的数量,这样便能稳定住市面上的物价

但银子这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是凭空变不出来的

朱朗放下奏疏,也是暂时收回了思绪,大明的银荒,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迅速解决的事情,朱朗对此事也已经有了些准备

朱朗看向下方的李国用,开口说道

“转眼便是三月了,清明是什么时候”

“再有五日是寒食,六日后便是清明”

朱朗点了点头,看向下方开口说道

“英烈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