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皇商(2 / 4)

加入书签

古代就更是如此

大明为了防倭,以及沿海士大夫心照不宣的祖宗之法,是以未曾经营海贸,但朱朗可不会去管这些,如今他什么也不想,只想搞钱!

前世郑成功统兵攻伐南京之时,出动大军十七万人,当时郑成功等人几乎没有任何地盘可攻征稅

这支大军的军饷,几乎全靠郑家的海贸收益在支撑,由此可见这个时代海贸的潜力之大

据后世统计,郑家每年依靠着牌饷以及郑家所营的海贸业务,每年收入至少上千万两,更极端的统计甚至能到两千万,崇祯朝俱有天下的全盛之时,收入也不过就是两千万两

既然后世孤据海上的郑成功都能靠着海贸养起二十万大军,此时朱朗俱有闽粤,更是身据大统之位,凭什么不能以海贸养起几十万大军

前世郑成功等人的陆地全失,货源几乎都靠从清廷统治区走私而来,但朱朗可没有这个问题

如今他据有闽粤及半个浙省,以大明朝廷的旗号,想要凑足海贸的货品,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海贸基本没有任何含金量,就是简单的把货运到目的地,就能赚取数倍数十倍的利润

如果说这个过程有什么门槛,那便是海贸需要大量熟练的水手以及通晓海路的航海人员

朱朗手下精于陆师车阵骑军的人不少,但懂得航海的人员那就真没有了

但这没有关系,朱朗没有,但别人有!

朱朗想到此处,脸上也是带起一丝笑意,看向下方的郑成功,开口说道

“孤欲组建船队,前往南洋各处贸易,以补贴军用,只是孤对海贸之事却不甚熟悉,孤听闻郑卿家中乃是以海贸起家,麾下船队无数,不知郑卿可愿助孤一臂之力”

吕大器等人闻言,目光皆是看向下方的郑成功郑鸿逵两人,眼中闪过一丝异色

殿下欲行海贸赚取军饷,但海贸所需的人手船只却是俱无,海船,熟悉航道的船师,这些可不是短时间就能弄出来的东西,但朝廷此时又急需军饷

殿下此时显然就是把主意打到了郑家的身上,郑家远贸诸洋,谁不知郑家海船众多,家资丰厚

郑成功两人闻言,脸上神色亦是微变,也是明白殿下恐怕是看上了郑家的海船

只是此时监国殿下及一众朝臣皆是看着两人,两人也是根本无法

郑家军队已失,唯一能倚靠的只剩族中航行四方的海贸船队,但现在看来,连这些船队郑家恐怕也保不住了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是向伱要些海船

郑家如今上下皆是漏洞,如今若是按照殿下的意思,献上船队或许还可无事,若是郑家假装不知,还想保住船队,那朝廷有的是办法让郑家就范

郑成功与郑鸿逵相视一眼,郑鸿逵脸上虽是神色难看,但终究还是微微点头,郑成功见状,便也起身开口说道

“清虏威逼,朝事危急,当此之时,凡我大明百姓,皆当奋力报效朝廷,以期早日恢复祖宗疆土”

“郑家愿将麾下五支海贸船队献给殿下,助殿下兴贸四海,以养大军”

朱朗闻言,心中也是微微点头,但他略一思索,又是开口说道

“郑卿有心,只是你郑家的船队,亦是你郑家辛苦积攒所得,朝廷怎能凭空便夺了去,子贡赎人的道理孤还是懂的”

下方的吕大器等人闻言,眉头却是微皱,不知这殿下到底是准备做什么此时这郑家既把船队献上来了,那就该收下才是,难不成这殿下还真准备让朝中自造船只,再去海贸不成,若是如此那得等到什么时候

朱朗却是没管下方众人,眼中一转,便又继续开口

“海贸之事毕竟还是有风险,若是航行不利恐怕还会船货两失,户部所得乃是天下税银,却是不能冒险”

“是以海贸之事孤准备成立海贸司,由宫中直管,海贸所需钱款也由内库拨给,这样便不用耗费户部税银”

朱朗说完,也不待众臣回应,便又是看向下方的郑成功,开口说道

“这样,这海贸之事便由宫中与郑家联合来做”

“孤负责筹措海贸所需货品垫付钱款,郑家则以海船入股,负责航海及贩卖货品,海贸结束之后所得之利,宫里与郑家三七分成,宫中取七郑家取三,郑卿以为如何”

朱朗的目的正是准备亲自下场,将海贸利润归入内库,不让朝廷经手海贸之事

朝中大臣如今只知海贸有风险,利润也高,但这些大臣却很难想象这其中的收益会有多大

此时倭国关原之战已经落幕,德川幕府统治逐渐稳固,进入兴盛时代,倭国各藩大名武士马放南山,开始享受起太平天下,随之而来的便是对各类奢侈商品需求的急速上升

倭国连年大战,百业凋敝,根本无法提供一众武士阶层所需的商品,限于地理及工艺技术,一些武士阶层所需高端商品,更是只能依赖进口

数年前德川幕府由于教乱之事,更是颁布禁海令,禁止葡人商船进入倭国,只允许大明与荷兰商船前往贸易

如今倭国的海贸市场几乎被大明与荷兰垄断,而大明的商船更是占到整个倭国贸易的八成以上,朱朗都不需要独占,只要将这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