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5【这官儿是没法儿当了】(1 / 3)
相比于前路军,韩桢率领的大军虽有骑兵,速度上反而更慢。</br>没法子,五千骑兵齐出,仅是马匹就有两万余。</br>而这些战马每日所需的干草饲料,都有数百车,想快也快不了。</br>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河北不是他的地盘,否则哪有这么多事儿,五千精骑一路北上,沿途郡县提供粮草,不消三日便能达到。</br>韩桢并未从历城入河北,而是直接从青州博兴县入滨州。</br>大致战略方向,他们之前就定下了。</br>聂东率前军直奔雄州,拦住金人主力,韩桢率骑兵往沧州,将金人骑兵拦在三女寨。</br>塘泺防线修建于太宗年间,耗时三十年,连接多条河流湖泊。</br>但这条防线的根基,是依托于黄河。</br>到了仁宗年间,黄河突然改道,欲往辽国境内。</br>朝中君臣担心辽人会沿黄河逆流而上,一路打到开封府,于是宰相文彦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br>截断黄河改道,让黄河汇入一条叫六塔河的小河,分担黄河的流量,这样一来既能保住塘泺防线,也避免黄河流入辽国。</br>这个想法,已经不单单是大胆了,而是疯狂。</br>因为六塔河的水流量,还不到黄河的五分之一,根本不足以容纳整条黄河!</br>关键是他娘的宋仁宗竟然批了,完全不顾欧阳修等人的反对。</br>随着这项疯狂的工程上马,河北之地的百姓,迎来了噩梦。</br>六塔河不足以容纳黄河,致使黄河年年泛滥,崩溃决堤,引发洪灾。</br>无数农田村庄、以及军寨要地被淹没,几乎半个河北被水冲成白地。</br>宋神宗即位后,显然不服气,在王安石的怂恿下,继续开始回河工程。</br>结果嘛,工程修到一半,黄河直接夺道淮河入海,致使两淮之地三十万顷农田被淹没。</br>注意,是三十万顷,不是亩!</br>三十万顷啊,几乎相当于当时整个赵宋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br>六十余万百姓丧生。</br>当时苏轼恰好在徐州任职,差点就喂了鱼,回京之后指着王安石等人的鼻子破口大骂:“汝以有限之材,兴必不可成之役;驱无辜之民,置之必死之地。横费之财,犹可力补,而既死之民,不可复生。”</br>至此,神宗彻底怂了。</br>但是他儿子不怂啊。</br>哲宗上位后,比两位老前辈还要勇猛,妄图将黄河改回故道,也就是之前河床已经非常高的那条河道。</br>结果,引发了百年难遇的洪涝灾害,河北百姓再一次遭殃,无数百姓流离失所。</br>最终黄河还是改道了,塘泺防线也废了大半,只余下雄州那一小段,而河北百姓遭了两次灾。</br>要韩桢来说,整个北宋最应该造反的地方不是山东,也不是蜀中,而是河北。</br>太他娘的惨了!</br>本身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辽人年年进犯打草谷,每次战事一起,百姓都得遭殃。</br>好不容易熬到檀渊之盟签订,结果赵宋又整了出三易回河,年年遭受水灾。</br>到了徽宗年间,本以为能喘口气,结果杨戬、李彦又搞出个西城所,在河北山东之地捞钱……</br>四月十九。</br>如酥的春雨,弥漫了天际。</br>官道两旁,是大片大片的荒田,杂草丛生,附近村中凋零,看不到人影。</br>淅淅沥沥地雨点飘落在黝黑的铠甲上,汇聚成水线,不断滑落。</br>此时,韩桢已率军抵达沧州无棣县境内。</br>这一路行来,没有受到丝毫阻碍,当地官员是又惊又惧。</br>怕的不单单是韩桢,还有治下的胥吏!</br>自打韩桢喊出那句与胥吏共天下之后,天下胥吏便蠢蠢欲动。</br>如今他亲率大军入境,那些个胥吏极有可能杀官迎他入城。</br>至于百姓……</br>哪还有甚么百姓了,经过这些年的折腾,河北人口凋零,前两年又被张迪、高托山这么一闹,村中百姓十不存一。</br>等到战事结束后,剩余的百姓全跑山东去了。</br>连两淮的百姓都往山东跑,更别提紧挨着青州的滨州和棣州了。</br>百姓一跑,没人给自己耕地种田了,连带着不少地主也跑了。</br>一部分逃往山东,更多的选择南下开封府。</br>韩桢抬眼看着阴沉天空,问道:“现在是几时了?”</br>一名亲卫答道:“回禀县长,已临近申时。”</br>哒哒哒!</br>韩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