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 新的征程(上)(2 / 2)

加入书签

了。这时候奢崇明和安邦彦那一套就沒有人听了。以前听从他们的话是因为他们能诱骗人。现在官军这边能够给百姓带來看得见的好处。谁好谁不好大家都有个比较。老百姓都是现实的人。一边是沒好处有危险看不到前途。另一边是好吃好喝安全生活。选哪里不用教大家都不傻。所以奢崇明和安邦彦向云南方向发展的路就沒有了。也是他们挺而走险要会永宁的原因。

刘侨和杨涟如此看了不到半月。心中的感受是各不相同。但都是高兴多过担忧。可以预想在如此好的状况下西南地区的一切状况都不是问題。十月下旬的时候秦良玉到了贵阳。凑巧的是前一天天启的旨意也由快马送了过來。四川总兵侯良柱也跟一些川军降临随秦良玉一起到來。在大家见面座谈的时候。虽然开始都是笑逐颜开互相问候。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大家都有些情绪在里面。说不清会不会当着钦差的面当场发作出來。

有句话叫住朋友间应该同甘共苦。是说不同的人如果做到既能够一同享福也能够做到一起受苦。那么这样的人才能够算得上真正的朋友。但是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了。能同甘不能共苦的多。能共苦不能同甘的也多。但是真正能做到同甘共苦的少之又少。沒有其它原因利益使然罢了。在座的这些军官就是能共苦不能同甘的人。打仗的时候可以并肩抗敌共渡难关。但是在分功劳时却又想着如何比他人高一头。

朱燮元沒有管黔军将领和川军将领的怪异态度。对这些他已经伤了心不想多管。他本想一碗水端平结果是两边不讨好。朱燮元先是对秦良玉致意。在奢崇明起事时朱燮元刚刚由布政使升为巡抚。正需要兵的时候秦良玉率先到來。并且与敌大战后來收复四川全境。其功劳很大不说也算是对朱燮元有解围之德。见朱燮元向秦良玉致意其他如许成名等军官都纷纷见礼。因为秦良玉南征北战功劳大。充四川总兵官的时候许成名不过才是个都司属于晚辈。

朱燮元首先请杨涟宣读天启的旨意。在这道送來的圣旨中天启下令由每个军官自己自呈经过。如果所写不实其他人可以纠正。最后写完无异议后由刘侨集中送北京。对这件事天启说了军务院的军法处增加了新功能。除了论过处罚外还有论功行赏的功能。以免分功不均引起不满情绪。而且天启特别提出对那些在平叛中死亡的将士也要论功。这一提法让大家都大为满意都赞同皇上仁德。其实也不是天启仁德是因为现在有了两个闲钱。用來收买人心正合适。

专业的事由专门的部门來办才是正理。大家听了天启的安排都比较认同。互相间疑惑防备的目光又变得柔和了些。有些人都已经在怀想当时并肩杀敌的友情了。不过圣旨中也不全是好事。天启的旨意是消灭了奢崇明和安邦彦并不是结束。而且可以说就算把安位余部都安抚好了也沒有结束。他需要的是把整个西南的土司都做一个调整。现在的土司既管军又管民相当于土皇帝。天启的意思是土司可以存在但是只能管军。要斩断他们与百姓的联系。

朱燮元一听就知道自己的建议沒说好。他在奏疏中建议保留安位的土司地位。说当地人管当地事简单方便。但现在天启的意思是剥夺土司的一般权力。事情就有些不好办了。其他将领听了这些多数有些茫然。他们不知道这些调整意味着什么。但是心眼灵活的知道打下奢崇明和安邦彦并不是结束。而是一切才刚刚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