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7 融合交流(下)(2 / 2)
小时候就听祖父说过请人帮忙长年工不如短工,而短工又不如零工的话,一个长工你一次就把一年的工钱给他,这一年中做起事來积极性就不会很高,因为他觉得这一年都是白干,干多干少都一样,工钱月结的短工就不一样,想着干不好下个月东家可能不再请自己,干起活來比长工要卖力些,当然工钱几天一结甚至一天一结的零工会更勤快,”
这时候天启突然想到了一件事,就是既然军务院提出把喀喇沁人安进辽西地区自然不会想在里面分田地,因为那里都是自己的皇庄,相当于请了一大群人來给自己扛活当长工,以前有很多人在里面种地养牲畜,给他们的制度是交一成税后平均分配,听说这些人这几年很满意,沒听说大家之间有什么纷争,原來的人只占了靠近海边的地,靠山和山里的地好多还荒着,好多地方都还沒有人烟等待开垦,假如把喀喇沁人安置在那里最好用公司模式才能给其持续好处,
所谓持续好处就是这月有了下月还有,今年给了明年还给,直到每个人都老了都还能拿到,如此一來就相当于每个人都捧上了铁饭碗,以此类推这代人捧上铁饭碗下一代人也能捧上,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所有人自然会想办法维护现有秩序,有人來搞破坏时不用发动就会主动去制止,真这样的话还可以做到原來族群和外來族群的融合,因为大家都有共同的利益,
持续的纷争來自于难解的利害冲突,持续的友谊來自于长久的利益共享,只要在辽西用公司模式把汉人和蒙古人都组织起來做事,并想办法让他们知道侵犯别人利益并不能使自己增加好处,说不准真能让他们融合在一起,这个长久的好处就是在大家都努力做事的前提下,给每个做事的人按时发放银钱,只要做到一定时间,老了做不动了也可以继续发放让其老有所依,
第二天一早,天启來到养心殿准备亲自过问一下王化贞说的这个喀喇沁人的事情,本來有大事可以先让监政院先想办法,不过这件事既牵涉到政务又牵涉到军务,因此天启偷不了懒只有自己亲力亲为,來到养心殿坐下后天启对谈敬说:“去政务院找个人來,就说朕要知道两件事,一是大铁公司卖开矿和开工场的权利时,出资人的五成收入中有两成先存钱庄当保险金的事,另外一件就是当年辽西税收卖断给朕三十年的事,找个负责这两件事的人來,”
天启询问这两件事的想法是看现在执行这两件事有沒有变化,他想如果沒有变化就用公司模式管理辽西土地上的人,无论是汉人还是蒙古人,都可以在里面做工挣钱,让每个人都捧上铁饭碗,与此同时他还要看看保险金的使用,以前的考虑是五成都属于出资人,但是出资人必须为工人的安全和利益负责任,假如出了安全事故或者出资人经营不善破产了,这些保险金就要拿出來善后,天启想能不能借鉴这模式给老人发退休金并逐步形成制度,
过了一会儿政务院的韩爌带着两个人來到养心殿,待几人见过礼后天启给他们赐座,然后问道:“朕想知道的两件事是韩大人在管吗,”
韩爌说:“回皇上,本來这两件事都是信王统管刘一燝刘大人主管的,因为陕西和山西等地旱情严重需要从京里拨发粮食救灾,今天信王和刘一燝刘大人去通州查看仓库去了,所以臣前來侯皇上问话,”
天启问:“这两人是谁,是新进政务院议政处的,怎么这么年轻,”
韩爌说:“皇上说议政处的协理大臣必须要六十岁,臣等不敢违抗皇上旨意,因为朱延禧和叶向高两位大人退休去圣学院了,议政处缺人就找了四个人來帮忙算是襄助政务,他们对皇上要问的事知道得比较多所以臣把他们也带來了,皇上有疑问尽管问就是,”
韩爌这么一说让天启想起了是有这回事,好像听信王提起过但沒放在心上,好在协理换成襄助也差不多,天启点了点头问道:“朕记得当时信王说过选了四个进來,有哪四个,”
韩爌说:“两个是礼部的黄尊素和钱谦益,他们两人去陕西等地查看灾情去了,还有就是这两位,一个是礼部的名字叫温体仁,另外一个是从南京翰林院调來的名字叫周延儒,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