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5 融合交流(上)(1 / 2)
突然多了好多人來归附。这本來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不过明朝方面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给这些人强势保护。自己的特长还是躲在城墙后面凭借地利杀人。明军的这点特长只能保护人种地不能保护人放牧。因为养活同样多人的前提下放牧需要的牧场比种粮食的田地要宽广得多。因此必须得想个新办法。喀喇沁部自己说愿意将边墙内当做固定的家。而边墙外的草原山地当做牧场。这个提议让明朝方面有些担心。
明朝方面对喀喇沁人归附的条件就是进边墙后不得私自外出。否则视同叛乱将被剿灭。这是出于彻底改变以往状态的想法。以往的朵颜三卫就是给予他们自由太多。所以这些人跟明朝方面搅不到一起总有隔阂。总觉得自己是蒙古人在大明朝中属于二等人。现在大明朝廷要求进來就不得私自外出。就是要归附过來的蒙古人跟大明百姓同耕同作。让他们知道朝廷是一视同仁沒有歧视。谁知道还是沒有考虑到放牧的问題。
按最先的想法是先从朵颜和喀喇沁两部蒙古人中抽调青壮组成一支军队。然后跟明军一起北上向西守卫。从两河口开始直到大宁。如果条件成熟还可以再向北穿过西拉木伦河直到大兴安岭之下。这种安排是固守山地向东防御的态势。因为东边的大草原是归附了女真人的内喀尔喀人和科尔沁人的游牧地域。保不定某一天女真人会带着他们向西进攻。以努鲁儿虎山和原來敖汉部和奈曼部的领地为界方便守御。
这想法看起來很好但不具备操作性。因为草原上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这就必须要有一支敢跟女真人冲杀的骑兵。喀喇沁人也有骑兵。不过他们是來接受保护而不是來打仗的。再说他们的实力也有限抵抗不住女真人。真要有那实力何必來接受保护呢。
也有人建议把大宁城加固了顺便从两河口修一道边墙过去。算起來就三百多里地多请点人咬咬牙鼓把劲也修得起。问題是大宁并不是什么险要地方。就算你费尽心血修起來了女真人完全可以从大宁北边绕过來。挡不住人边墙修了也白修。再说西边还有个林丹汗。他说不准某一天想通了会回家探亲。见有边墙阻挡他肯定会推倒开路。如此东西两面都不好挡的边墙真沒有修的必要。
在这种情况下。蓟州巡抚王化贞先是在边墙内空置处安排这些人放牧。总得先给别人找个能生活下去的营生。毕竟生活习惯摆在那里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种地。为了避免新进來的喀喇沁人跟原來的人起冲突。卢象升还派出军队保护警戒。王化贞稍做安抚后立即进京求助。
王化贞回到北京后先是到政务院中说了情况请求支持。此时朱延禧和叶向高已经因为年纪到了七十岁到圣学院中写书养老去了。只有韩爌和刘一燝跟两个新进的老臣在处理政务。韩爌告诉王化贞蓟州属于军事管制区不归政务院管。修边墙也好加固大宁城也好必须要军务院商议好了行文过來他们才好协助。不过也仅仅是银钱方面的拨款而不会派人。最多在边墙的规格上给予一定的建议。
王化贞将自己的特殊情况跟军务院里的孙承宗一说。孙承宗倒也爽快立即叫他去找高第。因为高第是北京军区督军这事该他分管。等高第拿出个主意后军务院再商议是否可行。王化贞心想这政务院的人推三推四还可以理解。因为他们有扯皮推卸责任的传统。军务院现在也分工分得这么细。假如解决问題也是拖拉成风废除内阁军务政务分开就沒有意义。不过他沒有把不满表露出來。只是拍了拍脑袋后说了句不知情转头找高第。
高第见到王化贞后立即询问情况。听到王化贞说现在暂时把喀喇沁人安排在边墙内。还准备往辽西安排多余的人。高第说了句“等一会儿再说”就走了。高第虽然姓高但却沒有什么高见。他只知道王化贞这种安排不妥当也不是他能作主的。因为边墙内和辽西地区原來都有人。长期安插人进去会隐藏祸端。高第去找孙承宗商议看该怎么办。孙承宗也沒有办法。就准备让各军机大臣一起來商议。顺便叫人把两河口的倪元璐还有蓟州的卢象升叫回來。
倪元璐是北京军区的监军。卢象升是北京军区的大总兵。让他们來说一下见解很有必要。因为用军队监控这些人是最后选项。要让他们心中有个底。同时倪元璐和卢象升都还在军务院军参处呆过。听一听他们的想法说不准会有些新意。年轻人有时候比老年人更有创意。知道要找倪元璐等人回來。高第回來后通知王化贞等两天再说。说要等两天后人到齐了开会决定。
王化贞不知道高第为什么不能作主。他更不知道为什么要两天后才能开会商议。不过他对高第的两句话产生了兴趣。回到家中王化贞就在想高督军的两句话很有道理。这两句话就是“过一会儿再说”跟“过两天再说”。假如天下所有人都这样说。世上就会减少很多事端和烦恼。农民会无精打彩懒洋洋地地种地。军人会靠在墙上半眯着眼站岗。商人也不会大声吆喝着做生意。官员们更是得过且过地过日子。大家都是做半天就休息。世上也许就沒有纷争。
孙承宗其实并不想拖。他也怀念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的日子。只是因为王在晋回來了他得把事情做得中规中矩免得被人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