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开疆拓土(下)(1 / 2)

加入书签

前一阵大家已经对在贵州和四川边界处平叛的事有过商议。事后军务院中的众人又多次私下探讨过。因为平叛和整顿军队跟军参处和军政处有直接关系。所以这两个部门中的人都在深思熟虑。知道天启迟早要过问所以大家都做足了准备。

军务院的人喜欢思考的主要原因源于天启的奖励制度。在对个人的奖励方面。天启不以人的年龄、资格、品级來定。因为他知道那样做会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的年龄、资格、品级已经在俸禄上作了体现。奖励只能以贡献來区分。这样才算是公平。也才能激发年轻人和有进取精神之人的激情。军务院中人都不是玩刀舞剑使力气的人。他们的长处是个人的智慧。所以天启规定奖励要根据谁出的主意多和效果好來定。

在这一制度的驱使下。每次要轮到大家出主意时大家就知道机会來了。每个人都憋足了劲要露一手。上次倪元璐出了个制造手雷的主意。经过几个月的研究终于做出來了。并在宁远之战的关键时刻立了功。倪元璐回來就得到三千两银子的奖励。三千两相当于倪元璐十五年的俸禄。这让好多人都眼红得不得了。据说这次新型大炮的奖励更多。只要造出不炸膛、不变形、内口均匀射程远的大炮。一万两的奖励不会少一分。这让几个军机大臣都很羡慕。

由于大家都准备得比较充分。孙承宗叫大家说话时反而冷了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都在微笑着观望。见大家都笑嘻嘻的不说话。黄道周说:“既然大家都不说话。那我就來抛砖引玉吧。我认为既然要通过平叛整顿军队。就应该慢慢來做扎实点。不一定要固定在某个地方。只看哪个地方合适就在哪里办。其中还得遵循某些原则。比如说这次之所以要以贵州为中心整顿军队。是因为那里有叛匪。我们这样做是平叛整顿一举两得。”

天启点头说:“黄大人所言极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是长久之计。既然说到贵州平判。朕先宣布一下。这次由高第高大人坐镇贵州协调指挥。请高大人不要推辞。”

高第一听大喜说:“臣遵旨。多谢皇上看重。臣一定不负皇上重托。”

天启点头说:“高大人谨慎稳重。宁远之战之所以取胜离不开高大人的亲自主持。相信这次贵州平叛高大人也一定能马到成功。只要记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就行了。”说完又转头对黄道周说:“黄大人开始说要遵循某些原则。不知道黄大人认为有哪些原则需要遵循。”

黄道周说:“皇上。臣认为既然要整顿军队就得准备打仗。打仗应该遵循的原则应该是让战争远离百姓。现在大明虽说地大人多。但是沒有一个战争的缓冲地带。万历年间的播州之役、宁夏之役虽说各自发生在某一地。但也波及到四川、贵州、湖广、陕西等好几省。朝鲜之役更是动用了举国之力。嘉靖年间的倭寇祸乱也让东南各省的百姓受尽了苦。战争影响到百姓的正常生活会削弱国力民力。臣认为今后应该想办法让战争远离百姓。”

天启想了想说:“黄大人所言有道理。以前的不说就说现在。奢崇明和安邦彦叛乱影响了四川、贵州、云南、湖广等好几省。盛产粮食的四川和湖广的粮食产量都因此下降。辽东女真叛乱。几十万辽民或被迫入关或受其欺凌至今还沒彻底解决。想起來让人心中有愧。黄大人说让战争远离百姓朕赞同。但不知道黄大人有具体做法吗。”

黄道周说:“有。臣这么久以來一直在想这个问題。后來发现如果在守边军队和百姓居住区设置个缓冲地带。打仗归打仗种庄稼归种庄稼。这样一來就能够生产打仗两不误。”

天启说:“朕明白了。黄大人的意思是要分个内外。大明的四周边境地区都应该有个军事隔离区。或者说是军事警戒区。现在沒有军事隔离区的就要向前扩展出一个军事隔离区。是不是这样。”

黄道周点头说:“是的。像当年的倭寇祸乱。就是我们沒有在海岛上成立军事警戒区。致使倭寇直接就登岸劫掠百姓了。北边也一样长城边就是百姓居住区。蒙古人一过长城百姓就会遭殃。但自从皇上在两河口到喜峰口和古北口连修两道边墙后。臣听闻长城边的百姓心中大定。两道边墙的防守力量并不大。但它能起到警戒作用不至于蒙古人打过來时百姓还在梦中。”

天启点头说:“黄大人言之有理。军务院下來要好好议一议。谁再來提好建议。”

陈奇瑜这时候说:“皇上。黄大人思虑深远臣等素來佩服。臣的办法或许是黄大人建议的补充。现在只有辽东、蓟州、渤海三大军区既有守备部队又有机动部队。臣想是否可以根据地域再组建几支独立于各省守备部队的机动部队。这些部队专门用于野外作战受皇上直接指挥。野外作战部队受皇上直接指挥可以增加大明军队的战斗力。还可以让其与地方守备部队互相监视避免出现奢崇明、安邦彦、努尔哈赤那样的叛匪。”

天启笑道:“开始朕跟孙先生正商议是否在贵州之外再在蓟州设置个地方。用來整顿培训军队。陈大人居然说要按地域组建野战部队。不知道陈大人认为应该在哪些地域组建多少野战部队呢。不过这些野战部队全由朕亲自指挥朕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