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 中庸之道(上)(2 / 2)

加入书签

的的人和理**流辩论的人分开。有利于寻找到真正的道理。值得肯定。”

刘宗周说:“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平等对话时不一场定胜负。允许自认有理的人寻求支持多次对话辩论。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能够把一件事的优点缺点都显现出來。到时候不用判定看一看优点和缺点谁多就自然明白。”

听刘宗周说了一条又一条。天启想了想摇头说:“朕认为刘大人在平等对话这事上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但在全国办学堂一事上还有欠缺。朕想知道刘大人准备在全国办的学堂都教些什么知识。是传统的四书五惊呢还是程、朱理学。或者是阳明心学。”

刘宗周说:“臣已经有考虑了。先是让学生识字明理。然后根据其兴趣传授学业。当然应科举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不但如此。如果条件允许臣还准备多办几所学校。专学数学、天文、农政等泰西人所长的知识。我们大明也要办几所像那个什么帕多瓦大学那样的学院。像它们一样把知识和学院世世代代传承下去。让大明的人也能够积累知识改掉不断推翻前人事物的坏习惯。皇上看可好。”

天启想了想问:“刘大人的想法很好。但你怎么不打算在一所学校里既学传统文化又学泰西等外來知识呢。”

刘宗周说:“皇上不是常说人的精力都有限吗。如果让所有人都学习所有知识。怕他们都学不好。还不如各学一样一学就精好些。”

天启摇头说:“刘大人可能不知道。泰西人的知识决定了泰西人的特征。大明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大明之人的思维方式。朕认为偏重于哪一方面都是有缺陷的。必须综合起來教学。这样学出來的学生才是全面和成熟的人。如果说怕学生的精力不够。可以允许他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选一样泰西知识学习就可以。这样做有很多好处。既可以避免学生成为狡猾多智的泰西门徒。在学到泰西新知识的同时不忘本份。又方便开科取士。毕竟科举才是正道。”

见刘宗周沉默不语。天启知道刘宗周在顾虑大明的知识和泰西人的知识能不能结合。有些东西贸然扯到一起说不准会产生反作用。到时候学生变成文不成武不就中不中洋不洋的二鬼子就划不來了。刘宗周这种遇事求细致周密的习惯适合治学不适合治国。就像下棋和打麻将之间的区别。一个要深思熟虑从以前的教训中得到经验。另一个要在短时间内进行判断过了就过了不想以前的事。对他这种喜欢问究竟和细考虑的习惯天启也很恼火。想要改变一下。

要改变一个自负的人不容易。必须从他最擅长的领域内下手打击其信心。只要他对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东西都沒信心了。这时稍微用点力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好比一个具有坚定信念的人一般不容易叛变。但是他一旦叛变了就会叛变得死心踏地。天启想了一下问刘宗周:“听说刘大人年轻时就四处游历讲学还著书。在你自己的著作中反复强调‘慎独’的重要性。认为一部中庸可以用‘慎独’两字來概括。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刘宗周听天启提到‘慎独’和中庸。精神一振微笑着问:“皇上可是要跟臣论一论中庸之道。”

见刘宗周很自负的样子。天启也傲然一笑道:“朕正有此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