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东林书院(上)(1 / 2)
孙承宗想了想对天启说:“臣能够理解皇上此时的心情。不过请皇上不要轻易下断言。臣建议把红山卫的士兵全部拉到皮岛去归毛文龙管理并训练。千户、百户等军官全部派往西南各地任职。因为那里刚刚平完乱比较缺军官。红山卫的正副指挥使三天内押解进京审查。如果三天后皇上还坚持要处死他们。也算是他们罪有应得。”
天启说:“可以。就按先生说的办。不过既然今天你们三位都來了。朕就让你们各自办点事。南直隶的几家大户就请刘一燝刘大人去办。你可以邀请湖广商会的曹会长一起商议一下。这商人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朝廷。这也是刘大人的职责。你要让他们摆正态度。如果他们不能认清自己该做什么。该如何约束自己不断膨胀的贪心。那么朕会继续加大对他们的限制。至于说这几家大户。如果沒有深刻的认识和今后的实际行动。朕不介意抄家杀人。”
刘一燝说:“出了这样的事也是大家都不想看到的。既然皇上这么说是不是意味着只要他们认错服软就可以放他们回家。”
天启说:“光认错服软是不行的。要他们从思想深处找根子在哪里。朕会继续关注他们的行为。你告诉他们。他们沒有第二次在朕这里获得原谅的机会。让他们沒事的时候多想想贫穷时候的心愿。已经比一般人过的好就可以满足了。不要人心比天高被银子迷失了本性。”
待刘一燝答应后天启又对刘宗周说:“你们圣学院的职责是交流汇聚各种思想。而且一开始朕就告诉刘大人圣学院还有个重要职责。不知道刘大人记得是什么吗。”
刘宗周说:“臣记得。是避免异端邪说毒害天下。臣沒有放在心上致使有这次的事情发生。请皇上治罪。”
天启说:“这是一个长远而且宏大的工程。出点问題是不奇怪的。刘大人不必自责亡羊补牢未为晚。不过这思想问題是最难解决的问題。不知道刘大人准备怎么入手。”
刘宗周说:“臣记得当时跟皇上商讨过。这解决人的思想就像治水一样。只能疏导而不能堵截。臣准备在圣学院里专门开辟两处辩论之地。一处为公开辩论处可称其为明辩。让不同的成熟的思想在此处碰撞融合。并使其他人得到启发;另一处为私下辩论。让不太成熟的思想在此互证。以求获得共同进步和互相补充。不知道皇上以为如何。”
天启说:“可以试行一段时间。不过万一有都不能说服对方的时候。刘大人准备怎么办。这是很可能发生的事。”
刘宗周想了想说:“既然不能彼此说服。那就说明各有一定的道理。而且这种事还不能有裁判。因为沒有人能够站在那个高度。不如由皇上來圣裁如何。”
天启摇了摇头说:“朕跟你们比只是投胎时运气好一点。聪明程度那是远远不及。圣裁的话以后休要提起。朕的意思是如果出现彼此不相上下的情况就记录下來。慢慢地求同存异。相同观点就固定下來在实际中应用。不同观点放在那里让时间和实践來证明。既然决定开始就要拿件事來开头。就好比做生意要选个日子和项目开个张。朕的意思是让霍维华、乔应甲这帮有怨言的官员先來。”
刘宗周问:“他们身为朝廷官员却私下毁谤皇上。皇上不想治他们的罪吗。”
天启说:“他们虽然有错。不过朕用人后來居上也有不对的地方。你让他们在圣学院里学习和辩论。只要他们经过辩论找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官员使用制度。朕不但不怪罪他们反而要奖赏。”
见刘宗周和刘一燝都沒话说了。天启就让他们两人去办事去。等两个人走后天启对孙承宗说:“孙先生。朕知道你也是东林书院中人。魏忠贤曾经说东林书院的人是东林党。不知道先生是怎么看东林党和朝廷的关系的。”
孙承宗是东林党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虽然这不是什么让人羞愧的事。但本着要遵循君子不党的圣人之言所以沒有人说出來。天启也知道但一直沒有说。因为他怕孙承宗尴尬。其实天启的心中一直对东林党成员充满了好感。不管他们的思想怎么样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绝对的不容置疑的忠诚。但这次的张贴小报事件使天启意识到东林党人的忠诚也不是无条件的。或者说不是所有人都有百分之百的忠诚。
孙承宗也知道天启对东林党人沒有恶感。朝中主要各部的官员基本上都是东林党人。这说明天启对东林党是信任有加的。如果因为这次的事件使天启对东林党产生了看法。甚至是动摇了东林党在天启心中的信任。那对整个东林党來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孙承宗想了想说:“臣也好。杨涟、左光斗、高攀龙等人也好。我们先是皇上的臣子。然后才是其他身份。而且我们只是对东林书院的宗旨感到认同并引以为同志。丝毫也不会影响我等对皇上的忠心。”
天启想了想说:“先生。朕开始给刘宗周说让霍维华、乔应甲等有怨言的官员去圣学院中辩论。目的是找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官员使用制度。这既然是辩论就应该有正方反方。朕的意思是让东林书院的人去跟他们辩论。而且就是由那两个带头起事的人去。不知先生觉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