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七章(2 / 3)
清发的俸禄是参照明万历年时的规定数目来发放,改动地方却是增加了亲王、郡王的收入,朝中一品大官的收入一年六百零九两,而亲王一年年俸禄一万两,这差距也太大了。”
一个是三位数,一个是五位数,贫富差距这般厉害,也难怪朝臣都要借钱过日子了。
康熙最初开放借钱给朝臣的口子,也是因为大部分朝臣日子过不下去的关系,尤其是没有额外收入的汉臣。
“最初朕允许朝臣借钱时,也是有此原因。”
另外还有一原因,则在于先帝留给康熙一个由四大辅臣把持朝政的朝堂,一个看似完好,实则满、汉矛盾尖锐的江山,最初答应借钱,也是为了拉拢朝臣,巩固权力,为了缓和矛盾。
康熙伤了腰,不能瞎跑,只能躺在塌上,索『性』语重心长地与胤礽说起了这其中的道道。
“朕最初借钱的口子一开,几年过去,户部欠债的数目倒越来越大了。”
毕竟最初的时候,朝政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决定的。
增加内阁权力,再分散权力设立南书房,种种举措,皆与此有关。
本章节
“之前不能涨俸禄,那么现在可以涨俸禄了吗?”
胤礽坐在床榻边细数:“涨大臣的俸禄,减少王公们的开支,也免得国库被这些需要荣养的人拖垮。”
康熙一个栗子敲在他头得倒是轻巧!需知涨俸禄容易,减少俸禄难啊!你想一想等你长大后做了皇帝,对你的兄弟们说要扣他们的俸禄,这事儿你干得出来不?”
胤礽:“……”
“王公宗室确有荣养在家的,可是他们有兄弟,有亲人任职高位,领兵在外!你啊,想得太简单。”
康熙戳戳胤礽的脑袋瓜,一想到毓庆宫里的银两空了,心里就肉疼,到底还是疼爱自己儿子的老父!父亲,这就下令内务府从自己的私库中掏出十万两银,一股脑地塞入了毓庆宫。
“省着点用,可不能再挥霍了。”
康熙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想要索额图快一些回来,索额图要是回来了,太子做事的时候,至少还有人能劝劝他别总那么大公无私。
做帝王的,总不可能教导自己儿子别太仁义,要利于己,这种话康熙是不会明着说出口的,那会教坏了孩子,万一学坏了怎么办?
“朕听说南巡时候,太子将户部账目给平了。”
此话一提,两位户部尚书忙出列,恭敬答道:“太子殿下高义,国库因空缺账目而周转不开,此账一平,国库再无亏空。”
“近些年满朝文武,一共问户部借款多少?”
梁清标回答道:“总计一百万两银,二百五十万斛禄米,折合成银共约六百五十七万两银。”
康熙在御座上叹道:“朝臣入不敷出,要靠问户部借钱借米过日子,还是俸禄太低的缘故,俸禄低,则易生贪婪之心,生吏治,而今朕欲提升满朝俸禄,内阁且拟定个章程出来。”
要给大家涨俸禄?!
本章节
这感情好啊!
帝王话语刚落,朝臣皆上前来谢过万岁隆恩,马屁精们夸赞的话语都要抛出去了。
谁知康熙话锋一转,手掌排在御前桌上“砰砰响”。
“国库账目亏空,太子填平账目是其宅心仁厚,方言要借钱给诸卿,也是其好心,偏有些人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地来寻太子借钱,这算什么?!满朝文武日子过不下去,指望着一个十岁孩子的善心来度日?!”
帝王怒极斥道:“朕不过两个月不在,太子东宫所有余银全空了,现在不得不靠内务府接济度日。你们看看你们,一个个自诩文成武就,尽骗一个孩子的钱,害不害臊?!”
帝王涨俸禄当然不是为了别的,这俸禄涨了以后,你们还不快将问太子借的银钱与俸米还上?
胤礽正襟危坐在下边,老老实实不发一言,纯良又无辜。
哦~汗阿玛回来了,腰杆子硬朗了,孤有人撑腰啦!
涨俸禄好啊!涨俸!俸禄就有钱来还,这钱,还不是从汗阿玛的左手,到了汗阿玛的右手。
自南巡回归后,大皇子也加入了朝堂,与满朝文武立于一处,立于各部尚书之前。
胤禔个儿比胤礽高多了,长相已经有了少年人的长身玉立,眉眼间英气勃勃,少了一些稚嫩,多了几分英俊。
帝王发怒的时候,胤禔也去瞅倒霉弟弟。
胤禔拿着毓庆宫中的银票,只觉得烫手的很啊!
待朝会一到,胤禔找找机会就偷偷来寻胤礽,将银票塞给他。
胤礽惊道:“你做什么?干嘛给我银票,我就算再穷,还有汗阿玛养着,哪儿还需要兄弟来出钱呢?”
胤禔没好气道:“你好好看看这银票上的标记。”
“朝臣中确实有借钱度日的,多的是靠问户部借钱发财,甚至是借此出去放利的手段,你长点儿心,平国库是那样好平的?!”
“孤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