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社会实践(上)(1 / 2)
这天下午,张奇科打来电话。也闲得无聊的他向赵云轩提议找点事做:“云轩,老师布置的社会实践作业,想好怎么完成了吗?”
“奇科,你小子改性子了,什么时候开始对老师的作业感兴趣了?”
“哈哈,咱也是学生,学习不咋地,老师的作业还是要完成。我有一个主意感兴趣不?”不等回话,张奇科已经把计划和盘托出。
原来,他想到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经济开销也很大。除了课本外,还要买各种各样的辅导书,加上考卷、试题等。等初中、高中学生升学之后,这些辅导材料大都浪费了,要是能回收再利用……
“挣钱次要的,更重要咱们在走街窜巷中,可以顺便观察农村的发展变化,例如农村村庄的‘中空’问题。”
赵云轩不解,“中空问题,什么是中空问题?”
“嘿嘿,我自己创造的名词。农村里好多人家到村外围盖房子,中心的老宅子闲置不用都空下了,造成不小的资源浪费。”
“对,对,有这么回事,我村也有这种情况。看起来不多,要是所有村子都这样就厉害了。”赵云轩附和道。
两人合计半天,把事情定下来。又向韩弘文打了电话,约好第二天三人一起去。
向父亲提起后,他没讲支持或者反对的话,“打算好就去做吧。”
然后转身从柜子里拿了一摞零钱,交给赵云轩,有五块、十块的,也有一毛、两毛的,叠得整整齐齐。
父亲不喜欢把钱存在银行里,家里有些收入都自己放起来。姐姐上班后劝过他,才勉强存了一些,但大部分还是放在柜子里。
父亲又找出秤和几个旧的化肥袋子,交待道,“小轩,这种秤分上下两面,两个标准,你仔细看清楚不要弄错吃了亏,也不要沾人家的便宜。”
第二天老天爷很给面子,看起来晴空万里,赵云轩和张奇科、韩弘文三人骑着自行车雄赳赳、气昂昂出发了。
去哪里呢?
金马屯镇东面靠着另一个县——宁通县,离南沙坡村约三十里路程。
“在附近要是碰到熟人或者同学面子上不太好,要不咱们到宁通县试试。”赵云轩提议。
“行,外县没有同学咱们放得开。”韩弘文也赞成。
向东骑行约一个小时,过去两县交界他们开始行动了。
像鬼子进村一样,三人挨个村子进去,边观察边吆喝,“收废书、废纸”、“废书、废纸的卖”
开始时候声音很小,逐渐声音越来越大,心情由开始的胆怯不安,变成有些亢奋的激动。废书报在废品站每斤四毛,他们定的收购价是两毛五。
开始三人一起上街吆喝,一起收购,一面称重量一面拿钱,忙的不亦乐乎。
熟悉过程后,干脆分头行动。村头分开,兵分三路,村尾集合。
有事做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中午了。三人的收获都不小,特别是张奇科,带来的两个大袋子都装得满满的。
烈日下三人都出了不少汗,疲惫不堪。可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又兴奋无比。
勉强找了能遮阳的地方,放好自行车,三人大嚼着自带的饭菜,“咕咚咕咚”喝着凉白开。又开始侃大山,感慨世道的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相约以后一定好好做人,好好努力。
对于农村村子的现状,三人统一的看法是,发展不平衡,有的住着小洋楼,有的还住着土坯房。而且张奇科提到的“中空现象”,除了经过新农村改造、为数不多的村庄外,其他基本都存在。
村中心的人往村子周边搬,利用农田盖房,中心的房子无人住,空着,有些已经坍塌,造成很大的浪费。
恢复些力气后,三人决定再去前面一个村子里看看,多少再收点然后打道回府。
前面有一座山,不算太高。山上树不多,大多数地方光秃秃的,露着石头。
山脚南面有个村子,看村口的村碑知道,这是楼牌子村。
赵云轩选择从村南面开始。
七月的天,说变就变。刚才还万里无云,不一会乌云压顶了。出门前做了各种准备,就是没想到天气的突然变化。
开始滴雨点了。车上都是废纸废书,赵云轩不敢再向前走,就近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口调整好自行车,尽量不让后座淋到了。
雨慢慢变大,偶尔夹杂着打雷声。
一位中年妇女急匆匆跑来。她在邻居家窜门,看到下雨想到自家院子还晒着衣服,赶紧回来。
看到赵云轩,问清楚情况之后,大妈热情说,“进来,在外面还能淋着,到房里避雨!”
大妈打开大门先帮着赵云轩把自行车放到房檐下,把他让到屋里避雨,这才开始收拾在院子里晾晒的衣服。
雨越下越大了。
房里的摆设很简单,整洁。一时无法离开着急也没办法,赵云轩在小方桌前的马扎上坐下来,和大妈聊起家常。
大妈是一个心直口快的人,一股
↑返回顶部↑